广州市海珠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形势好转。2010年,随着对外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我区外贸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区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23.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进口总额9.03亿美元,增长14.7%;出口总额14.17亿美元,增长13.7%。出口总额中,来料加工出口1.75亿美元,增长18.8%;涉税出口12.42亿美元,增长13.1%。全年全区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0宗,合同利用外资0.99亿美元,增长1.7倍;实际利用外资1.30亿美元,增长6.5%。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10年末,全区小学在校生8.05万人,比上年增加0.1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在校学生3.39万人,减少0.0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48万人,减少0.03万人,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3.4%。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我区新评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市重点软件企业2家、市重点动漫企业1家、市民营科技企业17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末,全区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10个,全年共组织文艺活动52次;举办文艺培训班256次,培训人数7100人次;图书馆总藏量28.65万册,总流通人次46.76万人次;组织各类讲座22次,参加人次3500人次。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2010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0间,其中医院2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4间,门诊部41间,卫生所、医务室151间,其他卫生机构11间;拥有医疗床位7301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1396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878人,注册护士4747人。 体育事业扎实推进。总投资1.97亿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海珠体育中心建成启用,圆满完成亚运会藤球比赛任务。2010年末,我区辖内共有16个全民健身广场,63个足球场,272片篮球场,255片羽毛球场,全区体育场地面积达88.6万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5%,市民体质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8.6%。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有所增加。201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5.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5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8.90‰,死亡率6.31‰,自然增长率2.59‰,分别比上年上升0.50、0.31和0.19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754元,增长11.0%,其中工资性收入23013元,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123元,增长14.7%,其中食品支出8373元,增长12.4%,恩格尔系数为36.2%。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末,全区各险种参保人数合计161.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0%。其中参加养老保险26.90万人次,增长52.0%;参加失业保险28.38万人次,增长55.9%;参加工伤保险26.35万人次,增长37.7%;参加生育保险15.76万人次,增长77.3%;参加医疗保险64.02万人次,增长18.8%。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2010年末,全区共有社会福利单位17个,比上年增加2个;床位1797张,增长89.8%。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4523户、9646人,全年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3114万元,居民最低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十一、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趋于好转。2010年,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无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07,比上年下降12.5%;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1254,下降15.7%。 绿化工作持续推进。2010年,我区共新建和改造了广州会展公园、阅江路亲水公园、赤岗塔公园、琶洲塔公园、广州大道带状公园、上涌果树公园、龙潭果树公园等9个公园和大元帅府绿化广场、南田路绿化小游园、广州塔南广场小游园、三滘小游园等8个小游园;完成滨江路、阅江路等16条主干道实施绿化升级改造。建成66.7公里绿道网和8个驿站,新增绿化面积159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11.5平方米。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0年,我区大力推进河涌整治,实施引水补水工程,整治主要河涌7条、一般河涌2条,整治河涌55.55公里,调水补水工程53项。清查关停违法排污小作坊、小店档705家,整治排污不达标企业615家,每年减少向河涌直排污水1460万吨,黄埔涌、石榴岗河等24条河涌水质达景观水质。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