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长阳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4122万元,比年初增加98247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7796万元,比年初增加63546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0827万元,比年初增加85696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8786万元,比年初增加6992万元;中长期贷款211847万元,比年初增加78509万元。 人寿、财保全年保费收入9219万元,增长2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23万元,增长41.3%;寿险保费收入6896万元,增长15.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529万元,下降21%,其中,财产险赔款1500万元,寿险赔款及给付1029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的规范化和手段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17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61所,幼儿园35所,特殊学校1所。职业教育在校生4374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6183人,毕业生5759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6537人,毕业生345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426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4347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1381人。 全面启动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起草编制了国家和省级《规划》,长阳被认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年内完成专利申请45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外观专利17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完成专利授权14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外观设计专利4件;全年向国家、省、市申请星火计划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8项,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申报省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1家。 九、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成功举办了湖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代表全省53个少数民族参赛的28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共设立了比赛项目10个大项64个小项,金牌总数64枚,参赛队伍和规模创历届民运会之最。其中长阳巴山舞、民族式摔跤两个项目首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进一步加强文化长阳建设,着力打造湖北文化强县,《长阳巴山舞》等4件作品被授予首届“彭秋潭文艺奖”特别贡献奖,大型民族歌舞《梦幻土家》在“宜化杯”宜昌市第六届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艺汇演上获特等奖。 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体育馆1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图书藏量8.31万册。年末,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3%和95%。 进一步转换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模式,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20647人、参合率97.21%。 2010年全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15种,2420例,发病率619.51/10万,较2009年同期上升16.29%;截止目前共发现HIV感染者及病人10例,死亡3例,转出1例,管理6例;全年免疫接种142164针次,接种率99.54%。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52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个,卫生防疫、防治保健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118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573人,注册护士393人。 参加省以上体育竞赛4次,参赛人数9人,获金牌5枚,银牌7枚,铜牌3枚。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就业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0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消费支出8650元,比上年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3610元,比上年增长10%。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3.95%,比上年下降0.7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5%,比上年下降7.17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683人,比上年下降61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603人,增加761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0037人,增加3329人;全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5535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7344人,增加349人。完成农村低保扩面工作,核查扩面后农村低保达到16429户29335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8.46%。不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和大病关爱政策,全年共救助2355人,发放救助金261.03万元。全县共遭受各类自然灾害15次,其中洪涝10次,风雹2次,低温冷冻和雪灾2次,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次,下拨救灾资金1492万元,其中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292万元,救济灾民及农村困难群众5900户18750人。 全年召开“人才、劳动力招聘洽谈会”20场,进场招聘单位196家,接待各类求职人员13656人次,职业指导15110人次,职业介绍成功9967人,实现新增就业人员473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9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十一、资源环境与社会治安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1.65千公顷,增加0.01千公顷。在常用耕地面积中,水田2.79千公顷,旱地28.86千公顷。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0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64千公顷。 坚持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并重,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城区建成面积达到6.3平方公里,完成了县城区8处停车场的项目规划,启动了2处停车场建设,新开通了县城区至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公交。全年城市建设维护资金支出5722万元,同比增长46%;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7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5%;园林绿地面积241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75公顷,城镇人口达到8.9万人;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0700公顷。 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96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650.5万吨,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产生25.8万吨,综合利用率41.74%。 交通事故发生数48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9人,交通事故损失额16.4万元;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2人,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损失额475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