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通道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9 怀化市通道县统计局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所,启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3015平方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缓解,第二轮教育“两项督导评估”顺利通过市级验收。2010年未,全县共有普通中学(含九年制一贯学校)9所,普通小学及教学点92所,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31所。全县在校学生及幼儿29599人,比上年增加3414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770人,普通初中学生5749人,小学学生15631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职高学生19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257人。年末全县教职工1991人(不包教育局),其中普通中学923人,小学1068人。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得到巩固。全县新建成3个乡镇文化站,在建3个,共有22个乡镇文化辅导员。全年完成“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共111场、送电影下乡2873场。建成我国首家侗锦博物馆——湖南省侗锦博物馆。我县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显着,我国第一部纯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于在我县首映,侗族芦笙舞《鱼跃笙歌庆丰收》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民族文化遗产项目调演”、“上海世博会湖南活动周”及全省第十一届民运会,获得好评。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2个,病床588张,在职职工692人。其中营利性医疗机构15个,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17个;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县直医疗机构4个,中心卫生院6个,乡镇卫生院15个,村级卫生室192个。卫生人员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01人,取得护士执业资格注册人数154人,执业助理医师以上注册人数269人。副高以上职称13人,中级职称138人,初级职称328人。全县居民每千人均拥有医生0.56人,护士0.87人,床位2.67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得到全面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种群众体育比赛活动125场次,参加人数达两万余人,我县代表团在省民运会上和市民运会上分别获得团体亚军、季军的好成绩。体育竞技再创辉煌,通道籍跆拳道运动员张卓在全国青年锦标赛上勇夺男子51kg级金牌,这是我县历史上的第一个全国冠军,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获得两金、一银、三铜的好成绩。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初步预计,年末全县总人口23.4万人,常住人口20.69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4元,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8260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增长2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24元,占增长25%。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792元,增长12.5%。其中,食品类支出2703元,增长10.8%;衣着类支出630元,负6.4%;居住类支出440元,增长23.2%;这三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6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79元,增长26%。其中,食品类支出974元,增长27%;衣着类支出66元,增长12%;居住类支出364元,增长30%;这三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71%。落实扶贫对象15421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0.3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改观。全年发放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机购置、移民后期扶持等各类补贴4600余万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城乡劳动力2.8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20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010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4283人,比上年多192人;参加失业保险5510人,比上年增加720人;参加工伤保险9909人,比上年增加50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8.86万人,比上年增加0.86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1.7%,补偿金额2317万元,补偿参合农民6.23万人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840人,比上年增加307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9613人,比上年增加12613人。2010年,全县享受城镇低保累计46092人次,发放城镇低保金721.6万元;享受农村低保累计99552人次,发放农村低保金635万元。年末全县拥有福利敬老院10所,床位345张。

十一、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空气质量状况良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以上,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40吨,达标率为91%;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7万吨,达标率为92%;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30吨,达标率为92.5%;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950吨,达标率为95%。以上达标率较上年均有提高,环境进一步好转。

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2起,死亡3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6人,下降15.8%;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万分之1.3。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其它指标增长速度按现行价格计算。

3、2010年末人口数为初步预计数,有关最终总人口数和结构数据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发布的公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