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远安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8 宜昌市远安县统计局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2001年,全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增加值4304万元,比上年增长10.0%。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207万元,比上年增加534万元,增长31.9%,实现业务收入2464万元,较上年增加756万元,增长44.3%。电信业加强通迅设施建设,投资790万元完成了程控交换机升级、夷陵通基站、数字通迅基站等三大通迅工程建设任务。夷陵通累计放号达6108个,程控电话交换门数大幅增加,数字通迅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交通建设抢抓国家调整优化路网结构的机遇,加快路网建设,提高交通能力,确定“一年拉开,两年快上,三年收网”的总体建设思路,强化质量监控,确保精品工程。全年投资6433万元,完成了保宜路远安段二级公路油层铺筑,南远路改建工程重点整治,荷当路香棚段公路改造,洋百路基工程,同时启动远当国防公路改建工程,使全县交通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公路平均好路率达到71.5%,比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客运量达157.5万人,客运周转量达7525.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5个百分点。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1年,我县认真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市场规范化经营管理,加快个体民营业主的发展和集贸市场建设,使消费品市场始终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13万元,较上年增长10.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32104万元和7877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2%和12.8%,具体呈现如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节假日消费节节攀升,城镇居民休闲娱乐消费逐渐形成新的时尚。2001年的1月、5月、10月其消售额增幅分别为12.3%、10.0%和10.4%是全年增幅最高的几个时段。

二是商业营销方式策略多姿多彩,适销对路的商品货源和质量品位进一步提高,各种形式的文化促销活动目不暇接,促进了人们的购物欲。

三是夜市营销悄然兴起,活跃了市场,方便了居民。别具新颖的夜市、便利店、加盟店等应运而生,促进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四是环境大为改观,消费档次不断提高,随着消费水平的上扬,商家对营销环境、硬件建设十分注重,大批销售门店面貌焕然一新,信得过产品多了,水货物品少了,促进了消费增长。

五是市场物价总水平变化平缓,低位运转。2001年度末,全县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分别为99.9%、98.9%和98.6%。分别比上年下降0.1、1.1和1.4个百分点,与上年比较:衣着类、交通通迅类、居住类、肉制品类和禽蛋类分别上涨0.5、6.4、2.9、1.2和6.5个百分点。烟酒类、家庭设备用品类、娱乐文化教育类、蔬菜类和水产品类分别下降0.5、3.0、1.4、7.9和4.3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2001年,我县坚持把财源建设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培植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锐意增收节支,使财政收入保持了平稳的增长势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018万元,比上年增长5.2%,占全年计划97.4%;在收入合计中地方收入7172万元,上划中央收入2846万元,分别比上年度上升6.2和2.3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为13163万元,较上年增长21.9%。

金融系统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加强管理,使金融行业整体运行保持了健康态势。到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32654万元,较年初增加28607万元,增幅达27.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75939万元,企业存款余额47693万元,与年初比较:其增幅分别为16.4%、49.1%。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58664万元,比年初增加2571万元,增幅达4.6%;全县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288355万元,累计现金支出299045万元,与上年度比较增幅分别为20.5%和19.0%。保险系统全年实现保费业务收入2337万元,比上年增加84万元,增3.7%,实现保险赔付支出1145万元,比上年减少12万元,减1.0%。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1年,我县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县”,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县科技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鸣凤星火技术密集区通过省科技厅验收,3项科研成果通过市级评审论证,4项成果获市级技术进步奖;2001年县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126.2万元,增加17.3万元,增幅达15.9%。工业狠抓技术更新改造,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远林集团180万平方米防火复合板生产线建成投产后经过生产技术人员的刻苦攻关,消化改造,其产品质量合格达标,生产步入正轨,在其幅射效应影响下,企业开发的贴面板、台面板、PVC板等新产品趁势而上,获得较大效益。车桥厂攀大求强,挂靠大企业集团,依靠北汽福田合作兴建的3万套车桥和2万套车架项目顺利启动,已完成车架研制开发,样品交付给北汽福田长沙车辆厂,汽车翻转机构及5个车桥新产品开发成功投入生产,成为加速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资源配置组合优化,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2001年全县中小学校布局经过优化调整后,各地办学水平普遍提高,一批窗口学校脱颖而出,拥有市级名校2所,市级示范学校6所、县级示范学校20所,县职教中心被认定为全省“512”工程合格学校。2001年全县小学生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入学巩固率达到98.0%以上,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规定标准。学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县校舍砖预结构占校舍总面积比例达到98.8%,学校“三化”(绿化、净化、美化)面貌得到改观。城区学校投资1445万元建成了计算机、语音室等教育一体化网络,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基本建起了微机室,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教育质量继续上升。2001年,高考上省线人数225人,上一类高校人数又有新的突破,中考合格率达95%以上,居全市前列。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宣传战线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载体。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开展文化、科技、送戏“三下乡”,促进了在全县上下广泛推行的“四进家”和“三村三户”活动,增强了农村文明建设的进程。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和省级园林城,争夺“楚天杯”双创活动,丰富了城区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同时加强综合治理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净化了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为推动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作出了新的贡献。全年两台在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不完全统计)520多篇,其中电视台在国家、省、市级采用分别为6件、30件、200件;广播台在省级、市级分别为95件,280件。两台在新闻单位上稿采用率均有较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