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内乡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7 南阳市内乡县统计局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全年接待旅游入境人数108.1万人次,门票收入2269.6万元,社会综合收入2.64亿元。年末全县拥有星级宾馆3家,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9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增收增支。全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完成年度预算的103.1%。其中,增值税完成2227万元,比上年增长29.9%;农业三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完成1916万元,比上年下降5.1%;企业所得税完成49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7%;个人所得税完成673万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66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兑付“两免一补”、“一免三补”、库区移民、能繁母猪、燃油补贴等资金8947万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企业单位存款余额3.1亿元,同比增加404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13亿元,增长6.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59亿元,增长2.3%;中长期贷款余额1.25亿元,增长23.8%。工业贷款余额1.62亿元,下降6.4%,农业贷款余额10.85亿元,增长6.1%。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6.8%。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634万元,比上年增长71.2%。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577万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78万元,比上年增长37%;人寿险保费收入4599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年赔款及给付1111万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36万元,比上年增长50.1%;人寿险赔付575万元,比上年下降12.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县普通高中招生3288人,在校生12317人,毕业生5175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89人,在校生1553人,毕业生349人。初中招生7137人,在校生22722人,毕业生8171人。普通小学招生10825人,在校生53646人,毕业生7939人。特殊教育招生10人,在校生8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760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4.96万人次。各类高中共向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人才达4896人。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7年末,全县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00人。科学研究经费支出1657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共取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县乡骨干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投资63万元,全县厂办科研机构发展到55家,挂靠科研单位38个,聘请专家145名,专业技术人数875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570人,全县拥有17名学科技术带头人,34名县级拔尖人才。组织实施工业科技计划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3项。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8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6项。申请专利31项,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下发了专利证书25个。

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县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5个,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由原来的17家增至20家,新增3家。全县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天气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个,地震观测井1个(豫10号),新增CO2观测站2个。

十、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县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宛梆剧团)。县宛梆剧团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宛梆剧种专业剧团,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演出达600余场/次,位居全省县级剧团演出场次首位。2007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同时,拥有群众业余表演团体35个;县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16个,乡村文化大院及图书室62个,其他公共图书室20余个;县城区现有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广场9个,乡村文化广场10余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综合档案馆1个,现存各类档案12.8万卷/件,已开放档案9.6万卷/件。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医学在职培训学校1所;病床床位89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11张;卫生技术人员977人。全县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食品卫生监督所1个;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6个,床位422张,卫生技术人员274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县总人口64.7万人。出生人口0.73万人,出生率11.46‰;死亡人口0.46万人,死亡率7.24‰;全年净增人口0.2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37‰。全县城镇人口16.1万人,城镇化率26.69%;乡村人口47.9万人,占7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8.79%,老年人口达到6.2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7元,比上年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24元,增长17.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35元,比上年增长18.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2.76元,增长25.6%。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33.8平方米,同比增长2.4%;农村人均住宅面积32.5平方米,同比增长13.7%。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5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75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0.76万人。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8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1223人/次,发放基金476万元。全县职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6万人,参保退休人员0.4万人;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91.4%。全年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16人,人均月补差71.2元;农村享受低保人数17650人,人均月补差30元。年末各类社会敬老院床位达4600张,五保供养人数4424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00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县耕地面积47.33千公顷,当年耕地实现占补平衡。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着,退耕还林面积已达4.1千公顷。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县已发现的矿种为32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4种。其中金属矿产6种,非金属矿产8种。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达标面积6.1平方公里,全县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达9.0平方公里。现有污水处理场1座,日处理污水1.5万吨,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年末新建垃圾处理场1座,已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