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邹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全市实施科技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15项,济宁市级19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取得科研成果113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18项,济宁市科学技术奖35项。全市申请专利705件,专利授权651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20家,济宁市级55家。全市拥有国家级煤化工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国家级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1家,国家级星火培训学校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博士后工作站1处,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园区1处,省级星火培训基地1处,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处,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3家,济宁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1家,济宁市级院士工作站3家,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 高新技术稳步发展。全年新增纳入高新技术统计的工业企业70家,累计达到26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4.9亿元,增长32.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44%,比年初提高1.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稳步提高(见图9),年均增幅为39.8%。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职业中学5所,在校生0.87万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68万人;初中29所,在校生3.30万人;小学165所,在校生6.74万人;幼儿园146所,在园儿童2.0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3人。 文化事业深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博物馆1个。年末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17万户。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1家,省级4家,济宁市级19家。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8个,其中,医院23个,卫生院14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680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564人,执业医师1723人,执业助理医师421人,护士2021人。年末卫生机构医疗床位4486张。农村村级医疗点680处,共有乡村医生1701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83.40万人,参合率99.8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处,新型城镇合作医疗参合居民13.27万人。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在2010年的各类竞赛中,我市输送的运动员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枚,第六名1个;国家级金牌2枚,银牌1枚;在山东省第二十二届运动会上获金牌8枚,有10人次进入前八名。全年向省级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7人,向济宁市运动队输送33人。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积极推进东城区建设,城区建成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完成绿化工程建设投资3100万元,城市绿化覆盖面积1545公顷,城市公园绿地面积485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5%。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年完成城建投资4.8亿元,新修道路6条,维修7条,年末城市道路长度591公里,路灯7450盏。城市公共交通营运车辆215标台,运营线路614公里。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4378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98%。完成天然气改造工程,天然气用户达到7.8万户,年末用气普及率达到99%,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到100%,新增公厕2座,累计37座,污水排放管网长度215公里。 环境质量持续提高。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年达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0.2%。全市用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2.16亿元。全市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各主要河流、湖库COD浓度较上年下降21%,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较上年下降23%,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5%。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初步预计,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34.34万户,总人口115.7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9.87万人,女性人口55.8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66‰,人口死亡率为6.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9‰。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36元,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89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8126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33元,)增长9.1%。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4245元,增长10.99%。“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1%(见图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8%(见图1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劳动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向市外转移农村劳动力10.5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157人。累计组织职业介绍洽谈会51次,招聘会达成意向人数723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6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9.31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16.29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29万人,其中,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21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01万人,收缴地方城镇职工(不含兖矿)基本医疗保险费10783万元,支付地方城镇职工(不含兖矿)医疗保险费9679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深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4所,床位3896张,收养各类人员344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80个,其中综合社区服务中心4个。社会福利企业13家,安置残疾人540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237万元,接受社会捐赠2329万元。年末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7453人,发放低保金1656.5万元;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27089人,发放救助金2439.9万元,供养农村五保人员2847人,投入供养资金731.5万元。 注: 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为可比价格。 2、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3、由于部分指标数据年度间存在调整因素,造成公布增幅与实际计算存有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