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6 济宁市兖州市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5.56亿元,增长19.3%;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7.24亿元,增长18.7%。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1.76亿元、81.69亿元、0.62亿元和8.73亿元,分别增长42.7%、16.9%、26.6%和13.4%。在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93.60亿元,增长19.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1.1%。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发展到27835户,其中民营企业2708户,个体工商户25127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53601人,增长2.7%;民营经济注册资金566003万元,增长37.2%。全年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852.09亿元,增长41.2%;上缴税金29.98亿元,增长24.6%。

八、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旅游业

进出口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172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出口37909万美元,增长22.6%,进口79373万美元,增长18.4%。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背景下,实际利用外资9515万美元,增长14.2%。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5620万元,增长22.0%。接待入境游客759人次,增长19.1%,旅游创汇982万元,增长1.5%。接待国内游客97.10万人次,增长21.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38万元,增长27.1%。

九、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16亿元,增长16.1%,财政支出完成23.45亿元,增长16.0%,财政收支保持平衡。

金融支撑能力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4.30亿元,比年初增加29.8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9.22亿元,增加21.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4.23亿元,比年初增加31.04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10.41亿元,增长18.27%;金融机构现金支出439.21亿元,增长21.11%;全年货币净投放28.80亿元,比上年多投13.16亿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累计保险金额171.86亿元。其中人身险保险金额43.53亿元,财产险保险金额128.33亿元。全年各类保费收入27128万元,增长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035万元,增长16.9%;人身险保费收入20093万元,下降2.2%。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7126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146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4980万元。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7项,有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济宁市科技进步奖。全年申请专利620件,获授权专利429件。截止2010年底,有15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处,院士工作站1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

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25173人。其中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8460人;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16713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3016人;小学71所,在校学生3236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有新的发展。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1万册,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实现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各类群众文化事业方兴未艾。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8万户,比上年新增3.6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中等医学教育机构1个。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8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286人;注册护士1153人。各类卫生机构医疗床位2966张。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2人,拥有病床5.1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全国、省、济宁市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3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体育健身工程投资2040万元,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所面积达58万平方米。

十一、城市建设

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达到7.45亿元,实施了109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九州大道东延、荆州路、滨河大道等重点工程全面完工,全省一流的新一中建成投入使用,新人民医院、兴隆大桥、兴隆文化园、现代影城等一批公共设施正在加紧建设。旧关、苗圃、酒仙桥等城市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顺利进展。市区绿化工程完成投资1183万元,绿化面积达到1003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2.78平方米。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用气普及率达到10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年末市政管护道路总长度达到223.8公里,排水管道长度222.4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545458人。其中,男性人口275930人,女性人口269528人。全年出生率为11.30‰,死亡率为4.90‰,自然增长率为6.39‰。

城乡居民收支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6元,比上年增加1727元,增长10.0%;人均消费性支出12755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78元,比上年增加805元,增长10.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74元,增长1.1%。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职工74191人,离退休人员13388人,全年支付养老保险金22845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市参加企业失业保险职工47068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011人,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职工14890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8911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29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农村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参保农民120926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城市低保对象2744户、6983人,发放低保金1678.3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2750户、6405人,发放救助金681.2万元。供养农村“五保”952人,全年投入供养资金237.4万元。年末全市有各类可提供住宿的收养型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397张,收养各类人员1127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2个,其中综合性社会服务中心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3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98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