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渝水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4 新余市渝水区统计局

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引资到位资金76.34亿元,增长61.4%,其中境外资金5743万美元,增长12.4%,内资70.6亿元,增长67.3%。2010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8041万美元,同比增长331.9%,其中出口10183万美元,同比增长434.8%。进口总额7858万美元,同比增长245.8%。

六、财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我区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政策,不断增强财政在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中的作用和能力,着力培植财源,优化支出结构,推进增收节支,年实现了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全区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82852万元,增长57.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379万元,增长64.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为历史最高。税收收入完成96710万元,比上年增长68.4%,其中增值税(25%部分)14777万元,比上年增长43.8%;营业税36226万元,比上年增长72.9%;企业所得税14035万元,比上年增长102.4%;耕地占用税5483万元,比上年增长95.6%;契税3743万元,比上年下降2.9%;其他税收收入22446万元,比上年增长77.8%。非税收入完成18669万元,比上年增长48.9%,其中专项收入2318万元,比上年增长49.7%;行政收费收入7351万元,比上年增长44.5%;罚没收入2253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他非税收入6747万元,比上年增长71.2%。

全区财政支出完成216895万元,比上年增长30.5%,一般公共服务231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公共安全8141万元,比上年增长15.8%;教育41668万元,比上年增长23.3%;科学技术2444万元,比上年增长150.9%;文化体育与传媒1349万元,比上年下降0.2%;社会保障和就业22162万元,比上年增长7.2%;医疗卫生16369万元,比上年增长23.1%;环境保护3463万元,比上年下降26%;城乡社区事务19451万元,比上年增长95.6%;农林水事务23633万元,比上年增长3.9%,;交通运输2357万元,比上年下降42.5%;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32832万元,比上年增长89.9%;商业服务业等事务9149万元,比上年增长110.2%。

七、教育、文化、卫生

城乡教育均衡化有效推进,教学设施更加完备。进一步完善城乡中小学校布局的基础上,城乡学校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学校创建成果显着。区直小学改造、仙来学校新建、良山中学、珠珊中学搬迁等一大批校建工程顺利完成。2010年,全区招收中小学生11451人,其中社会力量办827人,占7.2%。毕业学生8581人,其中社会力量办704人,占8.2%。在校学生47942人,其中社会力量办2349人,占4.9%。现有专任教师3365人,其中具有技术职称的3279人,占专任教师的97.4%。幼儿园128所,在园人数20528人,其中社会力量办17630人,占85.9%,教职工人数1782人,专任教师1078人。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2390台,图书藏量64.71万册,数字资源20519GB。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繁荣活跃。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区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中国新余蜜桔文化艺术节、中国油茶产业高端论坛成功举办,文艺创作表演、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取得新成绩,“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扎实推进。全区有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各一个,乡镇文化站16个,村民小组文化室177个,文化馆站藏书10万册,组织开展文艺活动160次。广播节目平均每周播出140小时,区广播电台人口覆盖率98%,区有线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12小时,微波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90%。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率先在全省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全部达到省级建设标准。“光明·微笑”工程进展顺利,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全区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个;床位446张;卫生人员769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22人,其中执业医师203人,执业助理医师50人,诊疗人次数66.88万人次,住院人数治愈率95.0%。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维持较低水平增长。2010年底,全区辖区内户籍总人口66.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08万人;农业人口35.77万人。人口出生率11.02‰,死亡率4.19‰,自然增长率6.8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0.4元,分别增长15.8%、15.9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273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600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参加人数36万人,参合率达到96.3%;新农保参保人数17万人,参保率93.2%;率先在全省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发放补贴金431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得到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73万人,发放低保资金4260万元;农村定期救济人数1.74万人,发放定期救济资金1791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支出4351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支出28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