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郎溪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9-02 宣城市郎溪县统计局

金融运行积极稳健。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7.89亿元,比年初增加13.5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企业存款9.9亿元,增长1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92亿元,增长34.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4.8亿元,增长46.5%;比年初增加78707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3.67亿元,增长20.3%;中长期贷款10.13亿元,增长220.8%。在中长期贷款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118.5%。

七、贸易、外经和旅游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全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7亿元,增长18.96%。按销售地区看,城镇零售额88635万元,农村零售额58968万元,分别增长19.7%、18.7%。从消费形态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11.9亿元,增长17.7%;餐饮收入27524万元,增长24%;住宿收入638万元,增长76.4%,呈现出批发零售业量大势稳、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的格局。新增“万村千乡”农家店30个。销售家电和汽车摩托车等“下乡”产品2亿元,财政补贴2485万元。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501万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6152万美元,增长12.3%;进口1349万美元,增长184%。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71.5万美元,增长28.3%。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225人次,比上年增长20%;国内游客53.84万人次,增长23%。旅游总收入2.21亿元,增长24.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0.72万美元,增长20%;国内旅游收入2.1亿元,增长25.8%。全县有星级宾馆一家;AAA级旅游景点一个。全县共有4家旅行社。

八、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00所,在校学生48337人,教职工4532人,其中专任教师3010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2992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4753人。普通初中17所,在校学生12844人。小学35所,在校学生19309人。幼儿园42所,在园幼儿8306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保持了较高水平:2010年,全县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99.8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01%。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为84%,7-15周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1.3%。高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中毛入学率达76.02%。高考应届本科总达线631人,总达线率44.03%,居全市第一。现代化教育步伐逐步加快。全县普通中小学配备教学计算机2772台,农村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生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6.7平方米;图书藏量44.2万册,生均占有图书册数12册。

竞技体育上台阶,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在省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县运动健儿获得3金3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宣城市首届“中行杯”农民篮球赛中获第二名;参加市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荣获团体第二名。县体育总会正式成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了首届登山比赛,首届“柔和种子杯”篮球联赛、“古南丰杯”足球赛等多项赛事活动。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全年申请专利28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1件。实际授权专利16件,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14件。全年有1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项产品通过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实施2个国家科技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藏书量4万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民间音乐《大小锣鼓》、舞蹈《小马灯》、民间技艺《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渚镇、姚村乡姚村村分别被命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电视人口覆盖率96%。电视普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郎川人文大讲坛影响力不断扩大,举办首届合唱节,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25个,其中妇幼保健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医院、卫生院18所,医院、卫生院有床位数826张。卫生技术人员118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7人,注册护师、护士411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841张。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布局合理,全县村级卫生室97个,乡村医生及卫生员241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农村医疗人数271565人,参合率达96.57%。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药品零差率销售顺利实现。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抽查产品数目114组,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2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8项4304台/件。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城市规划体系修编。围绕“九德郎溪”和“中国绿茶之都、江南水韵之城”定位,开展城市设计。城市框架拉大:建成郎川大道、亭子山路、中港东路等12条共32公里主次干道,综合管线、亮化等配套工程同步实施。6个安置区全面建设,建成安置房6万平方米,其中东升花园、清和苑安置区基本建成。鲲鹏花园、平港首府等商住小区快速建设。郎中新校区、农合行大楼、建材市场、瀚海酒店、新屠宰场等一批城市配套项目拔地而起。主城区面积扩大到8平方公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进一步绿化、净化、美化,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强化环境监理监测,环保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强化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8.2%,全年完成污染治理投资1.15亿元,全县有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处理站1个。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78,比上年下降18.2%。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1起,下降13.55%;其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7起。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201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40237人,比上年增加12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674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76551人,女性163686人,人口性别比107.9:100。全年出生人口3584人,死亡人口2683人。人口出生率为10.53‰,自然增长率2.6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和统计,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04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人均工资收入3473元,家庭经营收入171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94元,增长27.4%;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6平方米,农村彩电普及率114.7%,电脑普及率9.7%,汽车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中,农村恩格尔系数46%。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8632元,比上年增长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