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阜康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24 昌吉州阜康市统计局

六、财政、项目和招商引资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7902万元,增长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380万元,增长4.57%,其中,各项税收收入36320万元,增长0.3%。分税种看,营业税收入12702万元,增长40.6%;契税收入603万元,增长46.35%。增值税收入10299万元,下降36.3%。地方财政支出66611万元,增长2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6230万元,增长34.1%,其中,教育支出12098万元,增长0.93%;农林水事务支出15713万元,增长83.4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34万元,增长80.6%;医疗卫生支出6047万元,增长65.9%。

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着。争取国家、区、州各类补助资金2.82亿元,增长55%。其中,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40个,资金1.12亿元,一批涉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供排水工程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项目顺利实施。“7·5”事件后,大企业、大集团在阜康投资发展的信心未减,先后有22个重大项目投产、动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全年执行招商引资项目46个,落实到位资金40.57亿元,同比增长57.2%。引进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创历年之最。

七、人口、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环境保护

2009年,全市年末总人口16.8万人,比上年减少0.14万人,下降0.82%。其中男性8.7万人,女性8.1万人。总户数5.9万户,在全部人口中,非农业户口人数9.61万人,农业户口人数7.19万人。汉族人口12.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7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04万人,哈萨克族人口1.42万人,维吾尔族人口1.01万人。全市户口登记新出生人口1673人,人口出生率9.92‰,人口死亡率4.68‰,人口自然增长率5.24‰。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科教兴阜”战略深入推进,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疆首家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中心试点县市。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3.5万人次,劳动力普及性培训率达98.4%。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三小综合教学楼、滋泥泉子镇“双语”幼儿园等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化教育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着提高,高考本科上线762人,上线率达57%。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评价机制。积极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受益。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订单培训力度加大,落实订单培训400人。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投入资金1400万元,完成了中医院综合门诊楼主体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个。博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百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农合工作稳步推进,参合率达98.15%,住院实际补偿率达42.3%。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显着提升,覆盖率达到100%,居民首诊比例达35%。突发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开展了包虫病、高血压、妇女病等专项筛查。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优生优育成果,计生人口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完成了两个乡镇计生服务指导站建设并投入使用。

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荣获“自治区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先进县(市)”称号。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等各类文体活动42场次,成功举办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艺术节,承办了自治区第四届社区健身运动会。深入挖掘宣传阜康历史文化,编辑出版了《阜康市文化遗产概览》。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完成1.65万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在全疆率先完成自治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24%和96.14%。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启动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投入1.53亿元,完成了永鑫煤化、众和电厂等17家重点污染企业整治。城市生活污水、医疗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深入推进自治区循环经济园区试点,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减排二氧化硫1100吨,化学需氧量213吨,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6%,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7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生态造林5.64万亩。开展了冷水性鱼类增殖放养活动,24万尾珍稀野生鱼种投放天池。完成了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城市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达到310天。顺利通过自治区环保模范城市初验。

社会保障水平显着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629人,参保率达100%。职工养老、工伤、失业、生育、医疗保险进一步扩大,新增参保1.5万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参保条件34093人,已参保30238人,参保率达88.7%。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2262万元,新增保障性住房348套。其中:廉租房252套,经济适用房96套。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4600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提高了五保供养、城乡低保等标准。积极推行城乡解困“十大扶贫模式”,1407人得到救助。实施城乡“一证式”医疗救助,投入资金120万元,救助167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年发放各类低保金582.1万元,4268人充分享受低保政策。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新增就业5682人,240余人享受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高度重视老龄工作,顺利通过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初验。厦门援疆工作不断深入,强化了招商引资、项目支持、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残疾人事业、红十字会、妇女儿童、统计、档案、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显着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78元,增长10.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9元,增加833元,增长12.3%。全市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不含私营、个体和乡镇企业)1.71万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企业单位人数1.07万人,增长3.76%;事业单位0.4万人,增长7.96%;机关单位0.23万人,下降0.0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658元,同比增长6.24%,其中:企业、事业、机关分别为25657、30764、32582元,分别较同期增长8.67%、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