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乌兰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10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0382万元,比上年增长3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64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完成各项税收5147万元,增长32.8%,其中增值税933万元,增长14.3%,营业税1966万元,增长20.9%,个人所得税133万元,下降36.7%,资源税862万元,增长52.6%,企业所得税124万元,增长117.5%。财政总支出50332万元,比上年增长36.6%。 金融业保持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160061万元,比上年增长47.7%;现金总支出176577万元,增长45.1%;货币净投放量16516万元,增长23.9%;各项存款余额85005万元,增长3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569万元,增长34.7%;各项贷款余额46296万元,增长2.3%,其中,农业贷款4639万元,增长31.6%。 保险事业平稳运行。2010年,全县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为1232万元,比上年增长4.8%;支付各类赔款总额398万元,下降27.7%,赔付率为32.3%,比上年下降14.5个百分点。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稳步发展。2010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9所。其中,小学13所,中学6所。年末全县在校学生5150人,比上年减少287人,其中小学生2864人,减少295人,中学生2286人,增加8人。全年教育经费支出6178万元,比上年增长5.9%,占财政总支出的12.3%,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61人,与上年持平,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1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人。全年科学技术经费支出为58万元,比上年下降83.7%。 九、文化、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广播电视转播台、有线电视站5座,有线电视用户3133户,与上年持平,其中,农村用户1600户,有线电视线路覆盖率为85%,与上年持平。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村卫生院5个;病床床位178张,比上年增长33.8%;卫生机构从业人员208人(县属),增长1.5%,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8人,下降0.5%;全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3236万元,增长16.9%,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4%,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十、环境、安全生产与能耗 环境: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环境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略有成效。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起,增长164%;死亡24人。增长84.6%;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18.79万元,比上年增长89.4%。 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4.5%。 十一、人口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达36555,比上年下降0.56%。其中,农业人口23376人,增长0.62%,非农业人口13179人,下降2.58%;男性人口18691人,下降1.28%,女性人口17864人,增长0.2%,男女比例由去年的51.5:48.5变为51.1:48.9;少数民族人口15956人,比上年增长0.62%,占总人口的43.6%,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82人,比上年多生24人,出生率为1.32%,比上年上升0.08个百分点;死亡人口423人,比上年增加235人,死亡率为1.15%,上升0.64个百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1‰,比上年下降5.7个千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县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4735元(抽样调查数据),比上年增长18.6%。全年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35806元,比上年增长4.96%。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平方米。 社会保障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县有5165个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227人;有9472个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其中,职工和离退休人员5741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达21137人,比上年增加378人;全县城乡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居民中有2453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比上年增加128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94.23万元,下降13.5%;年末各类国有单位在岗职工3775人,下降0.3%;各类失业人员就业人数306人,增长0.3%,登记失业人员失业率3.3%,与上年持平。 注:①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②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③本公报经济指标均为县境内地区数。 ④人口数为常住本地户籍人口。 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