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丹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财政、金融 财政金融增长步伐放缓。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7.79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5亿元,同比增长10.3%。财政支出17.07亿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末的4.2倍和4.1倍,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财力稳居全省前列。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2010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8.3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0.9亿元,同比增长9.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6.47亿元,同比增长15.4%。 七、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逐步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我县在全省、全市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城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双高”普九受到省政府表彰,教育创强扎实开展。学龄儿童入学率首次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85.1%,比上年高出8.6个百分点。 文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维修了志丹陵园,开发了九吾山景区,组建了志丹县歌舞剧团,成功推出了大型歌舞剧《挂红灯》、《兰花花》,《志丹书库》等文艺精品,文化名县建设迈出新步伐。 卫生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药品“三统一”覆盖所有公立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全面完成。截止2010年底,我县共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67个,76201人次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到免费体检,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八、人口、民生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0年全县总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人口自增率‰,出生率‰,死亡率‰.据公安户籍人口年报登记,2010年末,全县居民总户58099户,总人口152547人。 民生建设显着加强。五年来,我县以加快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格局,财政累计支出民生资金27亿元,是“十五”的3倍,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平价医院建设及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7.7%和95%。群众住房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建成保障性住房27.3万平方米,解决了2530户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平方米,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被省政府授予保障性住房建设先进单位,全县新增就业人员1083人,有组织劳务输出8042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4%。发放城乡低保金1849.3万元、各类救灾救济救助金406.6万元、大学生生源地贷款1102.2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8%。“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0%,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14元。扶残助残活动深入开展,残疾人工作继续得到加强。新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5.84万平方米,为214名乡镇干部解决了住房问题,有525户1281人享受到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被省政府评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我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8.3%。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5倍和2.3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78元,比上年增长17.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6.3、6.7和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116元,比上年净增913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同比增长21.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6.8、2.3和0.2个百分点。我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3.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7︰1。 注: 1、本资料数据为初步统计或月快报数据。 2、生产总值、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