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镇沅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0-20 普洱市镇沅县统计局

十、非公经济和旅游业

(一)非公经济较快发展。全县经注册的个体私营经济总户数4642户、从业人员9608人。其中:个体工商户4418户、5879人,私营企业224户、3729人。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63846万元,同比增长16.1%,占全县GDP比重达到37.3%,非公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6%。

(二)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14.48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实现旅游总收入1013.6万元,同比增长24.0%。

十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一)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共实施各级科技项目24项,经费617万元。其中:国家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2项、县级项目18项。

(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1所,其中:中学11所,小学80所,小学教学点2个,幼儿园5所,进修学校、职业高中、成人技校各1所。共有在职教职工2242人,其中专任教师2029人。共有各级各类在校生2571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2864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898人,职业中学在校生821人。2010年我县普通高考上线912人,上线率达96.2%,名列全市第4名;中考600分以上人数达132人(含体育分),名列全市第4名。全县免除18962人次学生书费、杂费,12255人次寄宿制学生得到了生活补贴。

十二、文化和卫生

(一)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藏书9.5万册,乡(镇)文化站9个,全年共为农民群众放映免费科教电影800场,观众达16万人次。全县有广播电视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有线电视用户12828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镇沅》报共发行72800份,《茶树王》共出版6期,发行5000份,《县庆文化系列丛书》发行15000册。

(二)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编制床位349张,实际开放291张;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22人;拥有卫生监督员9人;全年共有16257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4%,筹集资金2276万元。全年有566403人次享受到医疗补偿,支出资金2116万元,资金使用率达93.0%;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得到高度重视。

十三、人口与计划生育

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为21.1万人。其中:男性11.2万人,女性9.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万人;初步测算,城镇化率为25.0%。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各种避孕节育措施人数31498例,综合节育率为87.4%、长效节育率为83.1%,全县一孩家庭户7976户。

十四、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一)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县累计建成水库(塘坝)50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23座,塘坝26座,水库总库容5374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7797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4277万立方米(包括蓄水),年人均用水量为69—110立方米。

(二)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共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152万元,比上年增加10万元,完成其他治理项目1个(PSD)。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2.0%。

(三)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县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9676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3%;组织巡山检查500余人次。

(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423起,死亡14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21起,死亡14人,受伤89人;火灾事故2起,无死亡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82人,同比上升7%。

十五、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一)劳动就业有序开展。全社会从业人员12.45万人、在岗职工人数7277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26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3%;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555万元,新增劳动力转移5540人。

(二)社会保障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457人;参加失业保险6068人;参加医疗保险19588人;参加工伤保险9869人;参加生育保险7278人。全年共有2334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2351.1万元,同比增长19.1%,19170人农村居民纳入了低保范围;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87.34万元。

十六、人民生活水平

我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6651元,同比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0元,同比实际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38元,同比实际增长13.2%。全年实施廉租住房建设400套2万平方米,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70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2010年镇沅统计年鉴》为准;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2009年镇沅统计年鉴》公布的年报统计数。

2.本公报发布之前提供使用的数据,如有出入,应统一到公报上来。

3.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社会发展有关指标由相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