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马尾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坚持“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八个抓手”,即以谋划基础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一条主线;以保障师生安全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两个基本点;突出八个抓手,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各项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对接,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在全省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2010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30所,占地面积178.3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4.53万平方米。普通高等3学校所,在校学生18847人;普通中学6所,在校学生902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学生1873人;小学20所,在校学生1061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所有小学的实验室图书馆建筑面积、图书馆藏书达到标准。拥有幼儿园(独立性)37个,在园幼儿5186人,教职工518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果。中学教职工1053人,拥有高级职称112人,占10.6%;小学教职工787人,拥有小教高级职称305人,占38.8%;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633人,拥有高级职称283人,17.3%。 民办教育稳步发展。全区民办普通中学1所40个班级,在校学生1466 人,教职工179人。民办小学1所28个班级,在校学生1062人,教职工120人。民办幼儿园33所148个班,在园幼儿4041人,教职工385人。 文化、体育工作全面发展。第七届“两马同春闹元宵”和灯展品牌效应显着,船政文化游列入福州十大旅游名片。船政文化对台交流系列活动列入国台办2010年重点交流项目,成功举办船政文化入台展、船政文化论坛。通过开展“文化大篷车下乡”、“书写春联”、“劳动者之歌”---福州开发区第二届“新马尾人”文艺展演活动”、马江颂”激情广场等文艺晚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图书馆建设取取得新进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电子文献资源进行更新,2010年末有电子图书6万册,电子期刊3200多种以及各类知识讲座视频与大容量的共享工程视频资源,供读者参阅。有序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作,全区完成11862户改造。抓住机遇,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全力推进天马山运动体育休闲公园二期建设,城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及镇街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建成了省级农民健身工程6片篮球场、市级全民健身路径6条,城区维修维护、更新、更换10条路径。开展一系列群体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千人登山活动、外来务工人员乒乓球、台球联谊赛、象棋、拔河赛、首届少年儿童体育夏令营活动、第五届“两马”体育联谊赛、重阳节登山及“中盈杯”桥牌赛,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2010年,全区年末共有卫生事业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129个,医疗床位230张,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4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诊所、卫生室及医务室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村卫生室59个。年末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699人,其中执业医师319人,执业助理医师76人,注册护士220人,药剂人员32人,检验人员17人。 十、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 继续推进城市环保工作。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稳步运行、巩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创建成果基础上,继续加大环境执法和工作创新力度,为推动跨越发展、构建和谐马尾提供了坚实的环境保障。今年全区空气污染指数平均58.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闽江干流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功能区标准;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处置。2010年,全区废水治理设施日处理能力10万吨,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351.9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气排放量503533万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915.21吨,工业烟尘排放量99.5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6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99%。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琅岐闽江大桥、环山观光道、经五路等重要通道开工建设,新建或完成改造铁南路等7条市政道路,滨江休闲道建成开放。快安城市综合体、城市中心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加快建设。2010年末,全区道路123条,道路长度56220米,比上年增长38.3%;道路面积966989平方米,增长15.1%;下水道管网长度62489米。年末实有路灯3921盏,年末实有桥梁6座,比上年增加2座。 城区绿化、美化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市貌和综合环境进一步提高。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43.28公顷,比上年末增加232.9公顷,增长32.8%;年末公共绿化面积199.77公顷,比上年末增加92.1公顷。增长85.5%;道路绿化覆盖面积63.25公顷,增长74.4%;年末公园14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公园面积229.77公顷,增长4倍;年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7平方米,增长3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1%,比上年提高8.85%。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突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巩固我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成果。2010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51064户,总人口164392人,其中男性人口83340人,占50.7%,女性人口81052人,占49.3%;据计生统计口径,201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6.03‰,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0.13‰;人口计划生育率99.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0元,比上年增长12.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401.5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7元,增长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076.1元,增长11.0%。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3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59.96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7%和41.4%。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省、市确定的2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2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00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启动。新建保障性住房345套。增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8个,全区56位孤寡老人享受免费家政服务。2010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61365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占21.4%,城镇集体单位占3.6%,“三资”企业职工占75%。全年发放养老金16183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全年全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83918人,实缴工伤保险973万元;全年全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8614人,发放失业金130万元;全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0506人,比上年末增加4461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6365人,比上年末增加1418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6088人。全年城乡定期定量各种社会救济2181人,有530人得到临时救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