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遂溪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2-06 湛江市遂溪县统计局

旅游业。2008年我县共接待旅客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6万元。新建皇家国际酒店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创办马六良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乡村旅游成为新热点。

六、国内贸易

市场繁荣,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商品流通顺畅。2008年,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1%。其中县以上零售额18.9亿元,县以下零售额2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2.6%。批发业2285万元,减少18.2%;零售额32.4亿元,增长23.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2亿元,增长13.1%。

七、对外经济

外贸形势良好。2008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1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万美元,比上年减少77.4%。外贸出口27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2%。

八、财政、金融

财政经济有所提高。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1.2亿元,增长2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4亿元,增长29.3%。一般预算支出9.9亿元,增长17.9%,全县财政总支出9.92亿元,增长17.9%。

金融业稳定发展。金融业积极贯彻国家货币政策,改进金融服务,保持了各项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2008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5%。

九、科学、教育

科技事业成绩显着。2008年我县共有14个企业事业单位申报了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共20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13项,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市级科技招标项目4项。我县列入各级科技计划的项目3项,共获得国家、省、市科技经费190万元。全县共有20家企业事业单位向省、市科技部门提交25份科技项目建议书。12个科技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岭北镇被批准成为我县首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广东中能酒精有限公司的“糖蜜发酵废水资源化利用及处理新技术研发”项目中标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松林香料有限公司的“轻化新技术与新产品-年产1000吨月桂烯”项目获得省科技技术奖三等奖、“年产300吨-松油醇”项目获得市科技技术奖二等奖。我县获得国家专利73项。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中小学共366间。其中:普通中学47间,职业中学5间,小学314间;中小学在校学生218058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80692人,职业中学2444人,小学在校生118036人,幼儿院在院数16886人。全县专任教师9044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798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60人,小学专任教师5086人。

教学质量有所提高。2008年,我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6.8%,初中毛入学率95.7%,初中升学率61%,高中升学率61.8%。全县参加“3+X”普通高考人数7133人,上线人数4639人,比上年增加138人,上线率65%。其中本科上线人数1900人,本科上线率26.6%;体育艺术本科上线392人,本科上线率28.1%;参加“3+证书”普通高考186人,上线68人,上线率36.6%。全县参加中考13529人,平均分481分,居五县(市)第一。有国家课题1项,省课题5项,市课题5项,县课题37项。5名教师参加市课堂教学比赛获奖,66篇德育、历史、体育教学论文获市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成绩突出。参加全国高中、初中数学、化学、物理知识竞赛,获全国一等奖7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26人;获省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获市奖147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全县有文化、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9.0万册。博物馆1个。全县乡镇文化站15个,入级文化站8个,其中特级站1个,一级站2个,二级站4个,三级站1个。广播站17个,电台1座,广播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全县有线电视总户数达4.4万户。全县广播综合覆盖率98%,电视综合覆盖率96%。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保健和医疗条件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县卫生机构26个。其中:医院6间;卫生院15间。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床位1142张,其中:卫生院床位549张。乡村医疗点350个,乡村医生360人。卫生技术人员1665人。“四通五改六进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农村卫生面貌有所改观。农村卫生厕普及率8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3%,农村自来末梢水六项指标总合格率94%,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93%。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成绩显着。2008年,我县籍体育健儿参加市锦标赛荣获金牌34枚,银牌34枚、铜牌31枚。省级比赛荣获金牌25枚,银牌18枚、铜牌10枚;参加全国比赛共获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6枚;参加国际比赛荣获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6枚。为省体工队输送3人,八一队1人,市体校26人,高等院校12人。

十一、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增长平稳上升。2008年末,全县总户数26.7万户,比上年增长1.1%;全县户籍总人口102.6万人,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非农业人口18.6万人;男性人口53.8万人,女性人口48.8人。

资源丰富。2008年全县总面积2005.4平方公里。全县耕地总资源面积147.8万亩,其中:水田52.1万亩,水浇地10.6万亩。

环境质量明显提高。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7.13%,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4%,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噪声区域平均值53.5分贝,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

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大。森林资源继续保持林木总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全县年末实有林面积36474公顷,自然保护区1个,各类自然保护小区面积1067公顷。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8年,据抽查,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662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4.7%,恩格尔系数47%。在岗职工人数3.9万人,比上年减少2.4%;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8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348元,比上年增长8%。

职工社会保险体系有所完善,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8年,全县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9间。年末全县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55194人,失业保险人数27423人;参加医疗保险40231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0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427人。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全县五保户、特困户和城镇困难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