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遂溪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12-06 湛江市遂溪县统计局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年完成运输业增加值2.49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县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3794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全社会客运周转量2393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4%。全县全年乡道硬底化205公里,共投资5535万元,全县实现市至县通一级公路,县到镇通二级公路,镇到村委会通四级公路的公路达标建设目标。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2006年,邮电业增加值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电信业增加值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年完成邮电通业务总量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通讯设施日趋完善。年末全县交换机总容量140708门,比增0.51%。其中市话交换机总容量51840门,比增0.26%。年末电话用户90765户,其中市话用户达24025户,小灵通用户18256户,比上年增长16.37%;移动电话用户25万户,增长25%。ADSL宽带网用户6001户,增长39.1%。

六、国内贸易

市场繁荣,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商品流通顺畅。2006年,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3%。其中县以上零售额13.1亿元,县以下零售额1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12.1%。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4亿元,增长14%;餐饮业零售额3.19亿元,增长71.5%。全县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35.1亿元,增长12.28%。

七、对外经济

外贸形势严峻。2006年,我县全年新签合同2宗,合同利用外资1026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8万美元,比上年减少65.06%。外贸出口1818万美元,比上年减少4.4%。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经济有所提高。全县财政总收入6.96亿元,增长29.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6亿元,增长29.83%。全县财政总支出6.94亿元,增长29.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46亿元,增长29.44%。

金融业稳定发展。金融业积极贯彻国家货币政策,改进金融服务,保持了各项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2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3%;全年现金净投放3.73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九、科学、教育

科技事业成绩显着。2006年我县组织申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有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的科技项目;组织10个项目申报省科技项目;有6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组织6个项目参加市科技项目的投标,有1个项目中标,我县岭北镇调丰村、城月镇田头村和河头镇虎溪村等3个村委会被列入“信息直通车”试点村,其中:岭北镇的调丰点被列入全省15个重点扶持点之一。全年组织企业及有关单位从国家、省、市争得科技三项费用的支持共278万元,为历年来最多的一年。现我县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达到4家。

专业技术队伍不断扩大。2006年末全县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44人,其中:高级职称190人,中级职称5483人,初级职称5071人。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228241人,比上年增长2.2%。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6837万人,比上年增长3.2%,小学在校生139029人,比上年减少0.7%。全县专任教师9267人,增长5.4%。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628人,比上年增长0.5%,小学专任教师5170万人,比上年减少1.5%。

教学质量有所提高。2006年,我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3%;初中毛入学率97.63%,初中升学率62.6%,高中毛入学率25.7%。参加“3+X”普通高考人数5553人,上线人数4143人,比上年增加405人,上线率74.6%,其中本科线1613人,比上年增加317人,本科上线率29%;参加高考“3+证书”人数187人,上线161人,上线率86.1%。我县中小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人数多,档次高。其中,获全国一等奖28人次,二等奖25人次,三等奖67人次;获省一等奖89人次,二等奖111人次,三等奖156人次;获市一等奖118人次,二等奖210人次,三等奖145人次。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全县有文化、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8.7万册。博物馆1个。全县乡镇文化站15个,入级文化站5个。广播站17个,电台1座,广播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全县有线电视总户数达3.6万户。全县广播综合覆盖率98%,电视综合覆盖率98%。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保健和医疗条件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县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6间;卫生院15间。卫生机构床位1126张,其中:卫生院床位453张。乡村医疗点350个,乡村医生360人。卫生技术人员1683人。其中:医生562人;护师、士537人。“四通五改六进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农村卫生面貌有所改观。农村卫生厕普及率61%,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99.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9%。碘盐覆盖率48.61%。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60.01%。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成绩显着。2006年,我县籍体育健儿参加各级比赛成绩喜人,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6枚;参加国家比赛获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6枚;我县20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获得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7枚,取得历史性突破。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3.1%,比上年提高4.32个百分点;县城区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在31%,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噪声区域平均值57分贝,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

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大。森林资源继续保持林木总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全县年末实有林面积661645亩,林木绿化率达22.1%。各类自然保护小区面积209.35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小区覆盖率9.7%。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平稳上升。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25.7万户,比上年增长2.6%;全县户籍总人口100.2万人,比上年增长3.09%。其中:非农业人口18.5万人;男性人口52.49万人,女性人口47.66人。

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据抽查,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790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0.7%,恩格尔系数36.51%,比上年下降8.63个百分点。在岗职工人数4.04万元,比上年减少0.74%;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8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90元,比上年增长7.5%,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