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年运动员在24个大项中获得138个世界冠军,共有4人1队8次创8项世界纪录。 十、卫生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53432个,其中医院21638个,乡镇卫生院373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281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77754个,村卫生室65959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99个,卫生监督所(中心)3005个。卫生技术人员62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51万人,注册护士224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5万张,其中医院368万张,乡镇卫生院103万张。全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323.8万例,报告死亡15264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41.44/10万,死亡率1.14/10万。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21]4.5万个,床位367.2万张,收养救助各类人员279.6万人。其中,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2万个,床位232.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82.8万人。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4.8万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4万个,社区服务站4.9万个。年末2276.8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末减少33.7万人;5313.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99.5万人;552.0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22],减少4.3万人。全年救助城市医疗困难群众711.4万人次,救助农村医疗困难群众1558.1万人次;资助1276.5万城镇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医疗保险,资助4544.3万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7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3]为2.71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为2.30亿人。 表15 2011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万人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25]为6194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增长13.5%。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0.4%,城镇为36.3%。 ![]() ![]()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8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157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81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7291万人,增加4028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6]人数2522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06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641万人,增加5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4317万人,增加94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7689万人,增加1528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6837万人,增加53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3880万人,增加1544万人。截至9月底,264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1114亿元,受益8.4亿人次。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2643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97万人。2011年,国家将农村扶贫标准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按照新标准,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27]5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9.3万公顷,增长26.2%;房地产用地[28]16.7万公顷,增长9.2%;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22.8万公顷,增长86.1%。 全年水资源总量24022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567毫米。年末全国422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95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少蓄水69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608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5%,工业用水增长0.9%,农业用水增长0.8%,生态补水下降4.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9]13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2立方米,下降8.9%。人均用水量452立方米,增长0.4%。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1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14万公顷。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11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0.7%。截至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64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5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9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8万平方公里。截至年底,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为17333万公顷,其中发放林权证的面积为15100万公顷。 全年平均气温为9.3℃,共有7个台风登陆。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0%;电力消费量增长11.7%。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主要原材料消费[30]中,钢材消费量8.4亿吨,增长9.0%;精炼铜消费量786万吨,增长5.2%;电解铝消费量1724万吨,增长12.1%;乙烯消费量1528万吨,增长7.5%;水泥消费量20.7亿吨,增长11.2%。 七大水系的39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6.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15.3%,下降2.0个百分点。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上保持稳定。 近岸海域301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2.8%,三类海水占12.0%,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5.2%。 在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9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88.8%;有33个城市为三级,占10.0%;有4个城市为劣三级,占1.2%。在监测的316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5.1%,较好的占72.8%,轻度污染的占21.5%,中度污染的占0.6%。 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125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7.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0.3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45.6亿平方米,增长4.6%。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7%,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96亿元,比上年下降42.0%。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万公顷,下降13.2%,其中绝收289万公顷,下降40.5%。全年因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60亿元,下降64.0%。全年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8亿元,增长22.6%。全年因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0亿元,下降8.9%。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5亿元,下降54.4%。全年累计发生赤潮面积1145平方公里,下降89.5%。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7次,成灾15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1亿元。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5550起,下降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