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2-23 杭州市统计局

杭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

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

(2012年2月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之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扩内需、惠民生,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1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22.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58亿元,分别增长2.5%、9.8%和11.0%。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039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01266元,按国家公布的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达到12447美元和15679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8∶48.7调整为2011年的3.3∶47.4∶49.3。

非公经济

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持续活跃。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8.11万户,增长12.0%,从业人员163.67万人,增长12.4%;个体工商户31.17万户,从业人员70.31万人,分别增长4.3%和7.7%。

十大产业

全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0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9%。

财政收支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8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5.15亿元,增长17.0%。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407.20亿元,增长14.1%;营业税240.94亿元,增长8.9%;企业所得税327.20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127.65亿元,增长30.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4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市场价格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涨幅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七升一降”格局(见下表)。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项目 2011年 2010年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4.8 103.9

1.食品 110.7 107.3

2.烟酒及用品 100.9 101.9

3.衣着 106.1 98.0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4.2 103.6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3.6 105.5

6.交通和通信 98.4 99.8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1 102.2

8.居住 104.8 105.8

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0.2、1.3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5.27万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13.1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2.19%下降为1.86%。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

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5.74万人,占73.9%。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人口695.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9.68万人,非农业人口376.0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4‰。

人民生活

据抽样调查,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5元,比上年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3760元、财产性收入2587元、转移性收入10321元,分别增长12.7%、18.2%和16.0%,经营性收入1607元,下降2.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2642元,比上年增长12.0%。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7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1辆、空调器212台、移动电话211部、家用电脑110台、微波炉74台、淋浴热水器103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比上年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125元,增长18.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2.5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2辆、空调器120台、移动电话230部、家用电脑51台、微波炉34台、淋浴热水器81台、洗衣机78台、电冰箱93台。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547.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5%。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540.47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28.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20万人;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779.02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86.33万人),增加25.46万人;参加职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277.53万人、355.28万人、254.3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33.55万人、40.33万人、25.85万人。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房47806套、建筑面积583万平方米,竣工48963套,建筑面积620万平方米,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主城区公开销售经济适用房7833套,建筑面积50.99万平方米;推出公共租赁住房4158套;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3035户,实现对城镇低保标准2.5倍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310元,失业保险金标准为1048元/月,分别比上年提高210元和168元。

社会福利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53所,比上年增加36所,床位33154张,收养人员18021人,分别增长37.2%和2.3%。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133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71099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6.5%和99.9%。开展第十一次“春风行动”,共募集社会帮扶资金4720.26万元。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45.03亿元。建成东洲综合码头、淳安上江埠大桥等10个项目,杭长高速公路、钱江通道及连接线等15个续建项目进展平稳。市区地铁1号线31个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完工,盾构区间已有56段隧道安全贯通。地铁2号线东南段全面开工建设。九堡大桥、秋石快速路二期、石德立交西北象限匝道、沪杭甬高速下宁路连接线等工程基本完工;九堡大桥北接线、德胜快速路(上塘河-保俶北路)工程、之江大桥及接线工程、彩虹快速路滨江段、彩虹快速路萧山段等快速路在建工程抓紧推进。完成106条背街小巷、62个庭院、309幢房屋改善项目;提升改建公厕38座;完成截污纳管项目239个,新增纳管污水3.02万吨/日;治理低洼积水35处,完成交改项目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