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效益显着改善。伴随着工业产业、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97.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实现利税1216.82亿元,增长28.4%,其中利润748.50亿元,增长36.4%,利润增幅分别高出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和利税增幅11.8和8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税率达12.81%,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完成建筑工程产值为458.8亿元,增长18.8%;完成安装工程产值为104.7亿元,增长20.3%。全年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876.8亿元,增长23.1%。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为659.7亿元,增长23.2%。全年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529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2%。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3129.8万平方米,增长1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9.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6.52亿元,增长9.4%;第二产业投资719.34亿元,增长10.2%,其中工业投资710.38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投资753.36亿元,增长40.8%。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1.9:51:47.1调整为1.8:48:50.2。民间投资1288.86亿元,增长28.8%;占全部投资额的86.0%,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24.26亿元,增长34.3%,增速较全部投资快10.6个百分点;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795.30亿元,增长46.9%;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达到53.0%,占比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投资项目规模大质量好。全市在建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946个,比上年增加20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41个,比上年增加5个。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华润城市综合体、太保电话保险运营中心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顺利推进。 房地产调控效果明显。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回落8.1和8.8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基本持平。商品房销售持续降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70.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19%,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18.05、17.16和11.1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销售旺盛。在节日因素、物价相对高位及会展、旅游业快速发展等因素推动下,全市消费市场稳步持续走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加快1.2、0.9和0.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743.37亿元,增长24.7%。城乡市场协调较快增长。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007.56亿元,增长18.0%;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78.69亿元,增长17.8%。 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金银珠宝类增长26.8%,家具类增长31.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8.6%,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0.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7.2%;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67.40亿元,增长36.3%,增速高于上年9.3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4.8%,占比高居榜首,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0.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53.27亿美元,增长32.1%;进口37.29亿美元,增长38.5%。从出口企业类型看,三资企业出口占主导地位,累计完成出口26.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国有企业出口4.05亿美元,增长25.0%。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完成3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6%,占出口总额的71.6%,占比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是拉动全市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加工贸易出口15.14亿美元,同比增长24.1%。从出口市场看,东盟、美国、欧盟、韩国和澳大利亚是我市前五大贸易伙伴。其中,对美国出口份额为19.3%,为我市第一大出口市场。从出口产品类型看,增幅较高的是冶金矿产及农副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61.1%和46.1%;其次为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9.6%和28.9%。出口份额较大的是石油化工塑料橡胶产品,其出口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0.2%。 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2家,比上年增长10.3%;新增合同外资6.3亿美元,增长90.5%;实际利用外资7.1亿美元,增长21.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4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6公里。机动车保有量1132418辆,增加77371辆;其中,个人拥有汽车440933辆,增加67669辆。全市公共汽车线路达301条,比上年增加3条;营运公交车2827辆,增加221辆;出租车达6491辆。全年公路客运量4.03亿人次,增长2.16%;货运量2.54亿吨,增长2.88%。公路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分别为137.56亿人公里和858.2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全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2.41亿元。函件总数达2718.19万件;报纸、杂志累计份数分别达7124.19万份、356.4万份;集邮邮票为500.42万枚。电信业务总量31.54亿元,增长7.86%,光缆线路总长度达3.89万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8.01万户,减少2.43%;移动电话用户526.83万户,增长2.9%。国际互联网用户达63.19万户,增长14.89%。 信息产业增势良好。全市现有电子信息企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188家。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依次为365.79亿元、45.04亿元、40.74亿元,分别增长21.63%、27.87%、30.15%,其中软件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5.11亿元、1.17亿元、0.66亿元,依次增长46%、48.2%和19.4%。拥有省级电子制造产业基地(园区)3个,软件产业园1个,认证软件企业累计33家,登记软件产品累计118个,软件着作权累计120个。 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年内新发展国家A级旅游区(点)5处,总量达到33处,其中,AAAA级旅游区(点)10处、AAA级旅游区(点)10处、AA级旅游区(点)13处。全年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14亿美元,增长24.28%;国内旅游收入255.17亿元,增长23.04%。接待海外游客20.92万人次,增长22.09%。其中,外国人达13.73万人次,增长19.49%;香港、澳门、台湾同胞游客达71918人次,增长27.38%。接待国内游客3064.21万人次,增长20.4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境内财政总收入476.21亿元,增长19.5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3.59亿元,增长25.36%;全市税收总额393.04亿元,增长17.9%。其中国税收入262.14亿元,增长13.5%;地税收入130.9亿元,增长27.8%。地方财政支出253.19亿元,增长25.42%。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工程,最大限度地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年民生建设支出达到140.23亿元,增长36.59%,占财政总支出的55.39%,占比同比提高4.53个百分点。其中,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农林水事务支出依次增长144.67%、52.68%、29.11%、20.45%和3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