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53家,比2010年增加2家;旅游景区(点)24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点)9处,4A级以上景区4处;旅游星级饭店24家。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73.85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62800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467.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6.98亿元。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96.02亿元,比2010年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61亿元,增长15.8%,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5%。在主要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比2010年增长2.7%、18.1%,74.9%、21.6%,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比2010年分别下降2.4%和4.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19.46亿元,增长25.4%。重点支出和法定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全市教育、科技、农林水事务支出增幅分别达到37.6%、17.9%和15.1%,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全市涉及民生的支出达72.86亿元,比2010年增长25.7%,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1%。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7.70亿元,比年初增加61.86亿元,增长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4.07亿元,比年初增加31.24亿元,增长8.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81.18亿元,比年初增加41.94亿元,增长36.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9.18亿元,比年初增加61.1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6.95亿元,比年初增加5.87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5164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4743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6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9.21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7.6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了100%。 全年共申请专利500件,授权347件;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5项;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4家企业申报的省级院士工作站通过认定,3家企业申报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认定,1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举办各类星火科技人才培训班800期,培训各类科技人才5.2万人次;6项成果获2011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24项成果获2011年度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 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17种、152批次,检查食品企业20家,完成计量合格认可13家,完成锅炉定检246台,电梯定检524台,压力容器定检577台,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总体受检率达90%以上。 年末全市共有天气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公益服务站5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4套,电视气象服务系统7套,全要素自动气象站4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20个,单要素自动气象站72个,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大喇叭87个,建设特色作物气象科技服务示范园5个,气象电子显示屏33个,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96次,适时进行人工增雨、增雪、消雹防雹作业110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个,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9个。全市有4座博物馆、纪念馆实现了免费向公众开放。年末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教育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9.78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2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04%。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监督检验所6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945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943张。卫生技术人员1076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86人,注册护士371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273人,卫生监督检验所卫生技术人员104人。农村乡(镇)卫生院75个,床位2316张,卫生技术人员205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数比上年增长1.47%,参合率98.6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年共组织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1600余场次,涉及20余个健身项目,直接和间接参与体育活动人数达60余万人次。组队参加省及省以上比赛17次,共取得了金牌20枚、银牌23枚、铜牌37枚。承办了省青少年柔道锦标赛、青少年轮滑锦标赛和青少年跆拳道冠军赛等省级赛事。组团参加了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河南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和第十一届老年人运动会。我市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汤介一、田璞、武翠翠、赵丽娜目前均入选国家集训队并已作为备战伦敦奥运会集训人员参加集训。投资120余万元,在全市122个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资36万元,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成12条健身路径,安装健身器材160余件;投资50万元,建成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处。筹资近400万对市乒乓球馆进行了改扩建,新增加建筑面积2800㎡。新增彩票销售网点15个,体育彩票销售额9500余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225.62万人,常住人口224.1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00%。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02‰,死亡率为4.82‰,自然增长率为4.20‰。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28.9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实际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56.94元,实际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1.7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实际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081.8元,实际增长19.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1%。 全年共为5.9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93339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7.5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4.02万人,参加社会失业保险人数22.79万人。 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500.6万元,年末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6530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8901.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88669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778.2万元,救助13997人。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3家,福利单位床位数4370张,收养3590人。其中,收养性社会福利院2家,床位310张,收养200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个。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3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