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8 吴忠市统计局

全年完成国地税收入34.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03%。其中,国税收入完成23.55亿元,地税收入完成10.56亿元,分别增长32.9%和40.1%。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企业存款余额6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4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4.09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6.71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等职业在校生0.183万人,比上年增长1.7%;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0.77万人,比上年增长40%;普通高中11所,在校生3.42万人,比上年增长35.2%;初中57所,在校生6.41万人,比上年增长2.2%;小学368所,在校生14.26万人,比上年增长0.1%;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87人,比上年增长7.5%。幼儿园61所,在园幼儿3.46万人。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组织申报自治区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自治区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1家。全市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村、园区对设施农业、优质粮食、高酸苹果、奶牛、肉牛、滩羊养殖等种养殖技术进行培训,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28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24941人(次)。全市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1029名(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85人,信息科技特派员371人),创业项目水平得到了提高。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文化系统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公共图书馆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全市县级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8%。有线电视用户182.5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8万户。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84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71个。卫生机构床位4026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859张。卫生技术人员661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75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技术人员163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224人;乡镇卫生院40个,卫生技术人员627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10年,全市高水平举办宁夏黄河金岸国际马拉松赛,扩大了黄河金岸的对外影响力。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全市开工建设各类城市建设项目297项,完成投资72.5亿元。重点实施了教育园区、两馆一中心、新月广场、黄河楼、吴忠黄河公路大桥、柳溪湖、龙河唐都、和府、青铜古镇等38个项目,开工面积14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2.1亿元。教育园区、新月广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两馆一中心主体工程全面完成。

城乡功能日趋完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50公里,柳溪湖综合整治、黄河公路大桥等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开工建设了经二街、纬一路等34条城市道路,总长86.7公里,完成投资2.65亿元,配套完善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8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削减3.53万吨,化学需氧量削减0.25万吨。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97人,比上年下降1.02%。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79人,工矿企业事故死亡18人。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8.43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回族人口71.82万人,增长2.3%。

2010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4.0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496元,增长9.3%。

据抽样调查,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8.83元,比上年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49.41元,比上年增长9.1%。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14平方米。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40.9元,比上年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63.01元,比上年增长10.34%。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0.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67平方米。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67%和27.9%。城乡低保、困难学生救助、孤残救助、“五保”集中供养得到较好落实,高龄低收入群体全部享受老年基本生活津贴。

年末全市拥有中心敬老院、敬老院17个,共有床位1162张。全市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1.16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或初步核算数字。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10年年末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最终总人口数和回族人口数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