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椒江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4 台州市椒江区统计局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746.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国内游客744.30万人次,增长13.3%。全年旅游总收入6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八、金融业

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92.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3%。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88.94亿元,增长7.1%。在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中,单位存款余额255.08亿元,比上年末下降7.2%;储蓄存款余额199.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96.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89.35亿元,增长10.5%。短期贷款快于中长期贷款增长,年末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249.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0%;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139.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全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7.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全区幼儿园49所,在园幼儿2.09万人;小学46所,在校学生3.72万人;初中12所,在校学生1.75万人;普通高中8所,在校学生8203人。教育质量显着提高。高中段毛入学率达99.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考重点上线万人比和理科重点上线率均居全市前列。

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年末全区有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7122人,专任教师335人。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我区连续第六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荣誉称号。成功引进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在椒江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新建浙江省缝制设备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浙江海翔药业企业研究院。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7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5%。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48.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7%。全区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7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1项,国家星火项目1项;列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8项。有3个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全年专利申请1688件,比上年增加408件;专利授权1242件,比上年增加8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5件,比上年增加18件。技术合同成交项目107个,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71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隆重举办了全区“永远跟党走”大型歌咏晚会、2012新年音乐会、“春之声”椒黄路三区美术书法联展等,成功承办了第二届浙江省青年书法电视大赛暨当代青年书法高峰论坛。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全年获省级以上奖项13项。其中,摄影作品《组照》荣获“潇洒桐庐”摄影采风大赛一等奖,排舞《两位一体》和《杰虹》分别荣获浙江省第五届排舞大赛新创节目组一等奖和老年A组一等奖,女声独唱《他也许是我最渴望见到的人》和男声独唱《西部情歌》分别荣获浙江省群众声乐大赛(青年歌手与组合专场)辅导金奖,相声《论规律》荣获浙江省第六届曲艺新作大赛演出二等奖、创作三等奖,论文《论中国相声电视化的利与弊》荣获“浙江曲艺创作发展”征文三等奖。

文化“三下乡”活动有效推进。全年送文艺演出79场、台州乱弹演出50场,送数字电影2600场,配送图书下乡10910册。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顺利通过省卫生区验收。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卫生机构年末床位2317张,比上年末增加100张。卫生技术人员4296人,比上年末增加247人,其中医生1753人,注册护士1686人。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2011年,我区运动健儿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2枚金牌、9枚银牌和13枚铜牌;参加省级比赛获得20枚金牌、13枚银牌和10枚铜牌。成功创建省级体育俱乐部3个、省小康体育村25个、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市级农村体育示范俱乐部3个。海门街道、白云街道、洪家街道顺利通过“省体育强镇”复查。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完成2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30家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工作和32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关停194家熔炼铸造企业和1家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开展电镀行业污染整治,取缔非法小电镀厂20多家。深入推进医化产业转型升级,列入整治转型范围的33家医化企业已全部签订“退转升”协议,23个主要恶臭产品全部退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全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比上年下降3.5%。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达96.3%。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03%和100%。

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9.3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7.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较低的增长水平。2011年末,全区总人口51.3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其中男性人口25.94万人,女性人口25.4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5%和49.5%,男女性别比由上年末的102.3∶100下降到102.0∶100。全年出生人口5291人,出生率为10.34‰;死亡人口2719人,死亡率为5.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3‰。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34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4.3%。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6.1%和7.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754元,比上年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40元,比上年增长15.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3.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5.17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1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5.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03万人,增长11.3%;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7.82万人,增长20.7%。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1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参保人数32.73万人,参合率达98.9%,人均筹资水平为320元。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深化。全区302户城镇居民家庭和2042户农村居民家庭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3546人。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2382张,收养人员1068人。城乡各种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创建“农村老年星光之家”28个,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