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3 重庆市黔江区统计局

全年保费收入2.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39亿元。全年各保险公司共赔付各类保险金1.01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0.43亿元,人身险赔付0.48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75所,其中小学128所,普通中学18所,特教1所,幼儿园23所,中职2所(民办1所),电大(师范、进修校)1所,高职学院2所。在校学生总数为10.08万人,其中小学4.45万人,初中2.99万人,普通高中1.33万人,中职1.23万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在校学生数139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初中入学率117.2%,辍学率0.46%;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2.6%;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9.9%;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99.7%,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7.7%,青壮年非文盲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7%以上;人均受教育9.01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497人,比上年增加43人,考入北大等名校19人。

全年完成20项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296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0%;完成“黔江优质柚梨贮藏保鲜技术示范与开发”、“金溪河流域猕猴桃专家大院建设”两个市级科技项目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黔江蒲花柚脱毒苗木繁育及高效生态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结题验收工作;成功申报“LED大功率照明灯具研发项目”;成功推广应用“即食银耳生产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和“抗溃疡病红心猕猴桃优质种苗繁育推广”等科技项目16项;建成渝东南地区唯一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技馆筹建工作有序推进。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全区基本建成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街道文化中心,率先在渝东南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建成农家书屋218个,率先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年免费放映电影3604场,观众100万余人次。成功举办“红歌天天唱”黔江周、黔江首届乡村歌手大赛、第八届园博会黔江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活动100余场;深入打造第四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节和第四届黔江区乡村文化艺术节;舞蹈创作《白虎神鞭赶太阳》在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表演项目二等奖,《报喜》获全国国税系统文艺展演金奖,《绿色的信念》获重庆市邮政系统歌曲创作一等奖。拍摄数字电影《海坝的春天》和《太阳花儿开》,开启我区数字电影拍摄的先河。实现“两馆一站”即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完成民族文化宫续建工程,黔江书城竣工。全区有3个市级特色文化之乡,1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1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43个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全区卫生机构数7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600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4.03张;卫生人员247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98人;全区医疗机构门急诊121.47万人次,出院12.15万人次。“四苗”全程调查接种率98.6%,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6.7%,流脑疫苗接种率96.7%,乙脑疫苗接种率98.6%。对2.78万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体检,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70.7%。全年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44.12万人,参合率为90.6%,其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6.83万人,参加城镇合作医疗7.29万人。

全年举办第一届“重庆黔江杯”全国象棋冠军争霸赛、黔江?南非乒乓球对抗赛、“体彩杯”红五月百万市民登山大联动、“乒临城下”乒乓球全国挑战赛渝东南片区选拔赛等各级各类体育健身活动68次,788场,观众达68万余人次。参加市青少年锦标赛9项竞赛,获得金牌36枚,银牌33枚,铜牌39枚,团体第二名4个,第三名1个;参加全国高水平举重基地赛获得金牌1枚;参加全国中西部举重比赛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参加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获得金牌1枚。全区已建成30个农体工程和5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体育场馆纳入“百馆千场”开放行列。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4.13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03万人,农业人口3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4.63万人,城镇化率40.8%。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7元,比上年增加2210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70元,增长19.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52元,比上年增加1035元,增长23.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39元,增长21.9%;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052元,增长26%;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561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31元,增长25.1%,其中用于食品、衣着消费分别增长20.6%、37.4%;用于居住、交通通讯消费分别增长40.1%、26.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1%。

全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7370人,工伤保险参保25634人,生育保险参保1504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39345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1786人,事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11463人,村居干部补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3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1%、90%。全区有城市低保对象7313户11526人,全年累计支出低保金3391万元;有农村低保对象10258户23086人,全年累计支出低保资金2649万元。全年共筹措临时救助资金近400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308人次335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2011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0天,优良天数占总天数93.2%,比上年增加26天。阿蓬江及主要次级河流水质均稳定控制在Ⅲ类水域标准;开工建设中塘、白土、石家等7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2%以上;2个城区、2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分别达到100%、80%。区域环境噪声51.6dB(分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Ⅱ类区要求。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1万户,建成农民新村20个;巴渝新居开工建设1246户,完工1185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开工2872户,完工2635户;全区共创“园林式小区”5个、“园林市街”10条;濯水古镇老街巷被评为“全市最美小巷”十强之一;新华大道荣膺“重庆市最美大道”十强。

201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7.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森林工程建设22.8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92万亩、荒山造林6万亩;建义务植树基地31个,完成义务植树250万株;建产业基地15.2万亩,绿化美化景观林2万亩,建成武陵花香花卉苗木基地0.7万亩;国家正式批准阿蓬江为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市级森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