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22 宜昌市夷陵区统计局

宜昌市夷陵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夷陵调查队

(2011年3月19日)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促进产业升级、园区突破、创业就业、城乡统筹,加快建设实力夷陵、效率夷陵、生态夷陵、幸福夷陵,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6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9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6.62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50.61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0年的14.8:61.4:23.8调整为14.0:66.8:19.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4.6个百分点。预计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为-4.23%。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4,增幅较上年上涨3.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5.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5.4。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96亿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347公顷,增长2.3%;油料播种面积12901公顷,增长2.2%;蔬菜播种面积19194公顷,增长15%;柑桔种植面积22314公顷,增长0.4%;茶叶种植面积13591公顷,增长9.9%。全年粮食总产量20.9万吨,比上年增长2.6%;油料总产量2.5万吨,增长3.6%;蔬菜总产量48.8万吨,增长17%;水果总产量48.6万吨,增长7.8%,其中柑桔产量48万吨,增长7.6%;茶叶总产量12667吨,增长25.5%。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49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分别是:核桃184吨,板栗1769吨,棕片56吨,实际采伐林木13939立方米。

全年肉类总产量10.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生猪出栏100.7万头,增长5.3%;家禽出笼412.7万只,增长1.0%,禽蛋产量3548吨,增长1.5%;山羊出栏7万只,增长15.8%;奶牛存栏6162头,鲜奶产量23540吨,增长21.3%。

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501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8.0%;旱涝保收面积9107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0.1%。农药使用量2070吨,增长4.3%,化肥施用量(折纯)70339吨,增长20%。农村用电量13069万千瓦小时,增长9.8%。全区自来水受益村、通汽车村、通电村和通电话村分别达到117个、176个、176个和176个,分别占村总数的66.5%、100%、100%和100%。乡村从业人员中非农行业从业人员12.5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504.01亿元,增长62.98%。其中,国有企业工业产值12.33亿元,减少1.97%;集体企业工业产值4.54亿元,增长56.08%;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467.01亿元,增长66.2%。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8.61亿元(含三峡卷烟厂),增长34.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5.76亿元,增长61.86%,实现利润32.40亿元,增长40.34%,实现利税总额44.14亿元,增长26.29%。

全区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36家,全年完成总产值57.4亿元,同比增长2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5.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9%。投资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增长36.1%,其它经济单位成为投资主体,达到148.4亿元,增长34.5%,比重达83.1%。房地产开发投资26.95亿元,增长25.3%。全年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76个,当年完成投资143.3亿元。萧氏茶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园一期、江重机械二期、弘洋硅酸钙板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0亿元,增长38.0%。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703公里,等级公路达到2371公里。全区10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100%的行政村开通了客运班车。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87894万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109461万吨公里。

全年邮政、电讯完成业务总量30966万元,增长15.8%。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5万门。全区固定电话用户4.9万户,其中,农村电话2.5万户,占总用户的51.0%。移动电话用户35.6万户。邮政储蓄年末余额14.4亿元,增长32.1%。

全区全年接待中外游客350.21万人次,增长36.8%;旅游门票收入13337万元,增长11.9%;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增长37.4%。

六、内外贸易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57.4亿元,增长19.58%;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7.9亿元,增长17.9%。分行业看,批发业达到12.5亿元,增长31.6%;零售业达到40.6亿元,增长17.34%;住宿业3.7亿元,增长15.6%;餐饮业8.5亿元,增长14.9%。

全区共完成外贸出口总额4472.5万美元,增长35.5%。外商直接投资1750万美元,减少10.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区全地域财政收入完成354280万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2858万元,增长38.3%。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0503万元,增长22.3%。其中,科学技术支出4392万元,增长17.8%;教育支出38753万元,增长13.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952万元,增长42.5%;医疗卫生支出22068万元,增长51.1%。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2亿元,比年初增加28.6亿元,增长22.2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2.1亿元,比年初增加18.3亿元,增长24.72%。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3.6亿元,比年初增加27.5亿元,增长31.92%。其中,短期贷款45.3亿元;中长期贷款55.7亿元。

全区实现保费收入20932万元;支付各类赔款3668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43个,投入资金3300万元,申报市级以上项目20个,争取无偿科技资金615万元。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项,区级科技成果28项。全年共申报专利166项,发明专利33项,同比增加26%。全区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74.19亿元,同比增长104.3%,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99.3%。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初中15所,完全小学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幼儿园53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1148人,其中,普通高中7988人,普通初中12232人,小学20861人,特殊教育学校67人。全区小学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100%。全区在册教职工3810人。各类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3.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5.04万平方米。全区高考文理科上本科线1806人,上线率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