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17 枣庄市滕州市统计局

滕州市统计局

(2012年3月9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并经枣庄市统计局审定,全市生产总值(GDP)728.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3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21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279.99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比例为8.5:53:38.5。人均生产总值45329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018美元。

非公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民营)单位户数7.56万户,增长11.3%;从业人员31.89万人,增长5.6%;注册资金193.32亿元,增长23.6%;纳税额35.03亿元,增长19.4%。

用电量平稳增长。全社会用电量52.94亿千瓦时,增长10.1%,全部工业用电量42.28亿千瓦时,增长8.6%。滕州供电部售电量22.94亿千瓦时,增长12.0%,其中,农业生产用电0.94亿千瓦时,增长3.5%;大工业用电11.85亿千瓦时,增长14.5%;居民生活用电4.89亿千瓦时,增长12.9%。

市场物价明显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4.8%,其中食品类110.8%,居住类106.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7.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9.4%。

经济开发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入区项目30个,总投资98.6亿元。总投资267.77亿元的50个在建项目中,有25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84.3亿元、利税116.8亿元。被评为“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在全省开发区发展综合评价中列第16位。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15.75亿元,增长2.0%。其中,农业总产值79.45亿元,增长1.1%;林业总产值0.49亿元,增长18.9%;牧业总产值25.54亿元,增长3.7%;渔业总产值3.19亿元,增长19.5%。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08亿元,增长3.5%。

产品产量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168.49万亩,总产量达到86.94万吨,增长1.3%。肉类总产量12.14万吨,增长1.5%;水产品产量5.19万吨,增长8.0%。植树造林2201公顷,减少5.7%;森林覆盖率为33.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9.48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46.4万千瓦,增长7.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3275台,增长12.8%;小麦联合收割机2356台,增长20.4%;玉米联合收割机1050台,增长43.8%;全市机播面积113.93千公顷,其中小麦机播面积57.62千公顷。农村用电量10.59亿千瓦时,增长13.9%;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12.22万吨,下降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8家,增加值增长14.0%,产品销售率为99.5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394.49亿元、149.97亿元、85.21亿元,分别增长22.2%、20.0%和19.9%。

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贡献增加。以集群化发展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工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中小机床、煤化工、玻璃深加工等3个产业基地被列入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命名为“中国中小机床之都”。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利税分别为1169.86亿元和125.4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3.9%和83.6%,分别增长23.0%和19.7%。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新标准)124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74%。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

建筑业保持平稳发展。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97家,实现总产值109.22亿元,增长19.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67万平方米,增长22.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0.3万平方米,增长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5.8亿元,增长2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6.2亿元,增长24.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59.2亿元,增长15.7%,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57.3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45.0亿元,增长35.3%,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9.9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7:52.0:47.3。

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69.9亿元,增长48%,其中住宅投资56.6亿元,增长33.5%。房屋施工面积639.2万平方米,增长22.2%。房屋销售面积103.5万平方米,增长2.3%,房屋销售额42亿元,增长16.4%。房地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8.2%。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着。全年开工建设过亿元重点项目120个,完成投资286亿元,完成投资比去年同期增加50亿元,增长21.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6.35亿元,增长17.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84.29亿元,增长17.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05亿元,增长17.9%。

城乡市场发展日趋和谐。城镇实现零售额164.42亿元,增长17.4%;乡村实现零售额51.92亿元,增长16.9%。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33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65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322.5亿元,增长21.7%。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4340.8万美元。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个,合同利用外资5593.12万美元,其中总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4个。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43400万美元,其中出口36573万美元,进口6827万美元,分别增长21.9%、20.3%和31.2%。

对外合作稳步推进。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完成2420万美元,外派劳务实现895人次,分别增长15.2%、20.9%。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

公路运输能力稳步提升。公路通车总里程26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9公里;村村通道路1920公里。年末机动车保有量(含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28.9万辆,其中当年新增2.1万辆。营运性汽车13707辆,其中载客汽车606辆,出租车406辆,普通载货汽车12223辆。公路客运量2633万人,旅客周转量183156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9%和3.3%;公路货运量8412万吨,货物周转量755032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9%和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