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密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10 潍坊市高密市统计局

消费结构持续改善。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7.05亿元,增长26.5%。饮食类消费占总消费比例为23.1%;服装、家具、汽车、娱乐方面的消费额则达到20.4亿元,占总消费比例为43.3%。

服务业繁荣发展。“四大物流园区”、“六大专业市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金孚隆、维客等超市连锁店遍布城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明显,现代商贸物流格局初步形成。中央商务区建设步伐加快,银座商城、帝宝城市综合体等项目进展顺利。开工建设四星级以上酒店4家,2家已投入使用。

6、对外经济合作态势良好。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67373万美元,增长28%。其中,进口29582万美元,增长6.8%;出口创汇137791万美元,增长33.7%。在出口总额中,自营出口113547万美元,增长36.2%;三资企业出口24244万美元,增长22.9%。招商引资工作又上新台阶。2011年我市以企业招商为重点,借势青岛,主攻日韩,实现了招商引资新突破。全市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6.8亿元,其中境外资金4715万美元。

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7、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二期工程开始建设,预期招生达到1600人。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63处,在校学生114044人;其中小学118处,在校学生56540人;普通中学42处,在校学生49234人;职业中学3处,在校学生8270人。

8、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全市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7处,病床3764张,卫生技术人员6449人,乡村卫生室426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序开展。2011年,全市960个行政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新农合的人数为628947人,参合率为100%。个人缴纳50元,各级政府补助200元,人均筹资达250元,筹资总额1.62亿元。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一年来共投入资金14906万元,用于更新医疗设备和业务用房建设。

9、体育事业捷报频传,又创佳绩。全市运动员在潍坊市级比赛中荣获金牌224.8枚,银牌46枚,铜牌49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28枚,银牌14枚,铜牌10枚。向上级体校、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90人。

10、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成功举办第二届红高粱文化节,市文化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晏子文化园项目启动,电影大厦基本完工。全市建成村文化大院786个。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圆满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建设。农村公益电影全年放映11006场次,实现一月一村一场。截至2011年底,全市基本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用户达到了18.5万户,其中城区7.2万户,农村11.3万户,参与整转镇村的整转率均超过了100%。

11、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市新上科技计划项目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6项,潍坊市级7项,本市38项。全年共完成科技成果83项,其中有6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潍坊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4项、三等奖8项。潍坊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68家,新增27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5家,新增8家。全年共申请专利748项。

商标名牌战略卓有成效。“孚日”、“海宇”、“泰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胶河”牌土豆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惠和”牌雪白金针菇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5件中国驰名商标和37个省名牌产品、36件省着名商标,我市被评为“全国商标百强县”。

12、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较快。

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交通基础建设投资2.4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193.6公里,其中国道31.3公里,省道126.3公里,县道333.9公里,乡道283公里,村道2419.1公里,公路密度达209.2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养护里程3036公里。

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17864辆,其中客车549辆,货车17315辆。全年完成客运量148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0788万人公里,增长3.92%;完成货运量2704万吨,货运周转量879528万吨公里,增长6.95%。

13、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387.51万元,比上年增长23%。全市年末各类电话总计91.5万部,其中移动电话74.7万部,固定电话14.9万部。每百人拥有手机85.5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7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95855户,比上一年增长15.4%。

三、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14、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总户数为293458户,户籍总人口为873602人,其中男性437504人,女性436098人。全市年人口出生率为8.6‰,死亡率为6.9‰,人口自然增长率1.7‰。

15、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以群众工作引领和谐创建,平安文明高密建设扎实推进,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年全市刑事发案率下降3%;交通事故下降5%。

16、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4800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377元,比上年增加1740元,增长20.1%。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32平方米。2011年投资8000余万元,新建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的供热首站一座,铺设一级高温水主管网6.3公里,一级高温水支管网2.5公里;新建二级换热站4座,铺设二级管网1.4公里;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540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加80万平方米。

17、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基本建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3133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100人,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629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8%以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全市24567名各类离退休人员都按时足额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并为16271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提高了养老金标准。年末全市共有994个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其中企业参保749家。参保人数已达到101162人,全年实际收缴养老保险费69901万元。全年征收失业保险费3869.48万元。医疗保险参保单位达到1052家,参保人员222523人,全年收缴医疗保险费22645万元。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719人,共有1013名参保职工享受保险待遇,共支付待遇575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取得了新进展。2011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46.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参保人数12.9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4904万元。

18、社会救助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城乡低保对象26560人,其中城镇3892人,月均补助190元/人;农村22668人,月均补助106元/人,共支出保障金3654.87万元。年末全市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3374张,累计供养五保老人2708人,其中在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438人,在镇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的2270人,集中供养率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