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加大企业改革力度,积极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市经济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初步统计测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5.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62.95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54.94亿元,增长11.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8%上升到52.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农业 2001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使我市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由于上半年天气干旱,粮食总产下降,但棉花、油料及主要畜产品的增产抵消了粮食减产带来的影响。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4.08亿元,可比增长6.2%。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造林1.69万公顷,年末实有农田林网化面积67.6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7.1%,年末木材蓄积量1257.57万立方米,比年初增长6.3%。 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肉、禽、蛋产品产量增加。主要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情况如下: 渔业生产规模扩大。200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19万公顷,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0.67万吨,增长1.6%。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764.01万千瓦,增长8.4%。其中:农产品加工机械7.54万台,农用拖拉机9.95万台,农用运输车35.39万辆。年末耕地面积69.48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9.44万公顷,机耕地面积61.95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2.12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1.43万吨。地膜覆盖面积15.59万公顷。 二、工业 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工业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加强技术创新,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产品竞争力,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6.78亿元,可比增长14.5%。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利税8.55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亏损企业亏损额1802万元,比上年减少50.5%。几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为8.4%,资产负债率72.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65次;全员劳动生产率20363元/人,增长15.1%;产品销售率97.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1.9%。一些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得到加强。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投资规模扩大。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县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39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3.53亿元,下降19.2%;按投资种类分:基本建设投资16.86亿元,比上年下降9.6%,更新改造投资7.89亿元,增长55.7%,其他投资7.64亿元,下降15.5%。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投资完成9.21亿元,用于电力生产和供应的6.30亿元。其中,更新改造用于增产措施的投资3.81亿元,用于增加产品品种的投资0.96亿元,用于节约能源的投资0.66亿元,分别占全部更新改造投资的48.3%、12.2%和8.4%。房地产投资得到加强。2001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2.3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城镇私人建房投资2.68亿元,减少8.4%. 四、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有所提高。2001年全市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1850万人,比上年增长13.1%,旅客运输周转量192145万人公里,增长12.2%;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1415万吨,增长8.5%,货物运输周转量124065万吨公里,增长6.5%。截止年末,我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191公里。其中:省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329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势头强劲,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57.3%。局用固定交换机容量121.40万门,比上年增长71.6%;年末固定话机总数达93.61万部,比上年增长96.6%;移动话机总数达28.5万户,增长45.0%。计算机网络服务及无线寻呼业务得到不断拓展。 五、内外经贸、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稳健增长,市场供应充足。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消费品市场中县以下实现零售额41.72亿元,增长11.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5.76亿元,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8.69亿元,增长16.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实现零售额1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个体私营实现零售额54.86亿元,增长12.6%,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份额达65.2%,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对外经贸活动活跃。2001年全市实现出口商品总值102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3%;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50个,协议外资金额73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客商实际投资52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5%。 2001年,全市价格总水平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为101.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3%。 六、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01年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征税,积极培植财源,坚持增收与节支并重,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企业所得税完成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2%;增值税完成1.39亿元,增长16.4%;营业税完成1.31亿元,增长2.8%;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分别完成0.59亿元和1.27亿元。全年财政支出2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1.98亿元,教育事业费支出5.67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3.65亿元,文体、广播、卫生事业费支出2.19亿元,财政调控能力增强。 金融形势发展平稳,信贷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7.49亿元,比年初增加26.09亿元,增长12.3%;在各项存款余额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93.52亿元,比年初增加19.57亿元,增长11.3%。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07.30亿元,比年初增加13.57亿元,增长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