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外贸和旅游 全市共签订各类招商引资项目301个,项目总投资1182.81亿元。在建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29.9亿元,同比增长54.5%,其中新开工项目276个,实际到位资金139.2亿元,续建项目310个,实际到位资金190.7亿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户,合同利用外资900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19万美元。据西安海关统计,2011年全市各月出口呈较快增长趋势,与上年相比,明显好转,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7390.2万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13420万美元,增长32.7%,进口3970.2万美元,下降41.8%。全年共接待游客2039.29万人次,同比增长53.5%,其中海外游客18.87万人,增长25.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30亿元,增长72.1%,其中外汇收入3544.99万美元,增长30.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94.42亿元,增长26.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30亿元,增长30.3%。财政支出197.34亿元,增长27.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31.64亿元,较年初增加132.60亿元,增长13.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737.99亿元,较年初增加86.50亿元,增长13.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44.34亿元,较年初增加73.82亿元,增长15.7%,其中短期贷款218.43亿元,较年初增加35.10亿元,中长期贷款295.06亿元,较年初增加36.22亿元。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34.53亿元,比上年增加2.27亿元,支付赔款5.26亿元,同比多赔1.09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88亿元,赔付4.25亿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5.65亿元,赔付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共申报部省科技计划项目88项,立项60项,落实资金3088万元(科技部12项,获资金1438万元,省科技厅48项,获资金1610万元),安排市级项目76项,落实经费500万元。全年认定市级专家大院7个,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2个,目前拥有省级专家大院12个,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6个。征集市级科技奖项目26项,拟奖项目20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627件,其中发明专利234件,实用新型专利205件,外观设计专利188件;专利授权量269件。年末,全市有全日制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1.6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0所,在校学生7.50万人;普通中学391所,在校学生36.08万人;小学1296所,在校学生32.60万人;幼儿园1022所,在园幼儿14.4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33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9%。小学辍学率0.5%,初中辍学率为0.7%。2011年高考文理两科类各批次上线人数继续处于全省前列,全市本科上线人数达到38457人,比去年增加了2443人,增长率为6.8%。其中,一批本科上线6357人,比去年增加1207人,二批本科上线16063人,减少81人。全市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368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从业人员688人,文化馆12个,从业人员337人,文化站193个,从业人员449人,艺术表演场馆11个,从业人员137人。公共图书馆11个,从业人员324人,藏书79.22万册(件)。市级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2套,市级无线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3套;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8%,广播综合覆盖率98%,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100%。年末拥有卫生机构672个,其中医院83个,社区服务中心(站)39个,卫生院187个;拥有床位数15913张,其中医院病床9972张,卫生院病床4301张。卫生技术人员19126人,其中医师5775人(执业医师4437人),注册护士5935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4.26万人,参合率达97.1%。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成各类体育健身工程166个,安装器械3082件;建成了湭河健身长廊一期工程,完成投资3200万元,安装器械280件;市体育中心完成投资2.8亿元,主田径场、综合馆已完成主体工程。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成功地举办了渭南市第六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第三届少儿田径运动会、第七届迎新年越野赛、第六届农民运动会中国象棋比赛、第二届中国.渭南大荔沙苑内陆沙漠汽车越野赛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50多次,参赛人数达2万人次;组队参加了全省领导干部运动会、陕西省首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等重大群体活动20余次。体育成绩硕果累累,一年来全市运动员共获世界级比赛金牌9枚、银牌7枚、4至8名24个;获全国冠军36个、亚军26个、季军24个,4至8名10个;获省级比赛金牌63.5枚、银牌70枚、铜牌59枚,10个代表队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称号,向省上输送优秀运动员33名。 十一、水利 全市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7.60亿元。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到315.48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8.67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70.24千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5.25平方公里,堤防长度492.93公里。已建成水库108座,总库容32237万立方米。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6处,有效灌溉面积276.86千公顷,当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54.91万人。水利供水工程总供水量达到15.63亿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10.53亿立方米,工业供水1.62亿立方米,城乡居民生活供水0.65亿立方米,城镇公共供水0.87亿立方米,生态环境0.12亿立方米,林牧渔畜1.84亿立方米。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年初下达了今年污染减排和环保十件大事的目标任务,组织各县市区与市政府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把减排指标逐级落实到99个企业155个项目。市级在线监控平台和9个县级在线监控平台建成投运,82家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实现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全覆盖。全市共淘汰各类2台发电机组32.5万千瓦、17家水泥厂209.8万吨水泥、4家焦化企业79万吨以及部分造纸、冶炼厂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并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9座,7座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达到500吨。韩城二电脱硫扩容改造工程1、3、4号机组完成对接投入试运行。经省上核定,上半年我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较去年下降3.5%、0.3%、1.8%、1.4%,氮氧化物下降全省仅渭南一家。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前达到314天,2011年度目标任务为290天。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309起,较上年上升17.9%;死亡241人,下降6.6%;受伤542人,上升6.5%;经济损失1966万元,下降49.9%。 十三、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0.49万人,人口出生率9.26‰,死亡率5.97‰,自然增长率3.29‰。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8元,增长17.9%,人均消费性支出12309元,增长21.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06平方米,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5571元,增长27.4%,人均消费性支出4495元,增长37.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平方米,增长3.9%。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7.0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2.98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4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8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4.5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7.1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44.99万人。全年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377975万元,其中廉租房43965万元,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23.0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67.26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2.07万平方米。年末全市纳入城市低保9.60万人,发放低保保障金2.26亿元;纳入农村低保27万人,发放低保保障金3.10亿元。五保供养对象5614人,支付供养经费1796万元,五保供养率达100%,其中集中供养1366人,分散供养4248人。公办农村敬老院29所,床位3527张,收养五保户1366人。全市有儿童福利院1所,床位300张,收养孤残儿童140人;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120张,收养城镇孤寡老人和“三无人员”11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