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分宜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28 新余市分宜县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分城乡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2.93亿元,增长17.6%;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4.13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28亿元,增长12.5%;零售业零售额22.40亿元,增长17.5%;住宿业零售额0.066亿元,增长23.0%;餐饮业零售额3.32亿元,增长11.8%。

全年出口1.2亿美元,增长60.38%。

全年利用外资签约数6个,与上年持平;利用外资合同金额5572万美元,增长90.69%;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654万美元,增长88.03%。实际利用国内市外资金73.24亿元,增长35.63%。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53018万元,比年初增加132480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6882万元,比年初增加63727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72848万元,比年初增加107382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8624万元,比年初增加62627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56226万元,比年初增加52470万元。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2011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1143万元,比上年增长11.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48万元,增长24.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学6所,专任教师966人,在校学生13528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9715人,高中在校学生3813人;共有小学111所,专任教师1547人,在校学生2342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达100%,高中升学率91%;参加普通高考被录取学生1144人,其中本科录取650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2011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2个,完成总产值173.84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年申请专利数30件;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90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末,全县共有影剧院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51406户。

2011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124人,其中,执业医师424人,执业助理医师118人,注册护士486人,药剂人员65人,检验人员31人;卫生防疫人员48人;医院、卫生院床位605张。

2011年,全县运动员在市以上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4枚,银牌13枚,铜牌15枚;有体校1所,学员122人。

十、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4.76万亩。耕地保有量40.05万亩。

2011年,全县建成区面积97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1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6%。

2011年,全县供水量527万吨,其中生产运营用水86万吨,公共服务用水24万吨;全社会用电量11401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

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Ⅱ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6.3%。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增长。201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3275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688人。全年出生4188人,人口出生率12.67‰;死亡人口2027人,人口死亡率6.13‰;自然增长人口216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5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3元,比上年增长13.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156元,增长17.18%;农民人均纯收入8629元,增长19.1%;农村恩格尔系数37.4%。下降3.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末,全县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6万人。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29212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676人,行政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9815人,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60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32843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比率98.1%,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率94.75%,住院农民受益面达58.2%。免学杂费学生数33143人,免费提供教科书学生数33143人,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508人。

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着。2011年,全县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4个,提供床位达746张,收养725人,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5.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7645人,其中:城镇8050人,农村9595人;发放低保金3629万元,其中,城镇2320万元,农村1309万元。全年抚恤和救济事业费支出875万元。

注释: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人口数据为县公安局人口年报数据(不包括钤阳派出所)

4、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全新余市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