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市永顺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20 湘西市永顺县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25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783亿元,增长25.7%,财政支出完成17.0989亿元,增长30.38%,其中教育支出2.7976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8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2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24亿元。

金融事业发展较快。截止2011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94亿元,增长24.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5亿元,增长23.1%;各项贷款余额20.21亿元,同比增长17.1%,。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保费收入3815万元,增长15.6%。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2700万元,增长1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科技成果推广加快。全县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实用科技培训5564人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年末专业技术人员为6766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6所,公办幼儿园1所,发放“两免一补”及其它救助金3860万元。2011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55所,(其中小学120所,独立初级中学11所,九年制学校22所,完全中学3所,职业教育学校2所[其中:民办学校1所],幼儿园9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总班级2137个(小学922个,初中345个,高中118个,幼儿747个,特殊5个)。各级各类在校学生87283人(小学44091人,初中18857人,高中7372人,职业3321人,特殊教育71人,幼儿13571人)。基础教育阶段寄宿学生46492人(小学30344人,初中16148人,高中3901人,特教68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总数105人(小学54人,初中51人)。全县教师总数5092人,其中县管公办教师4235人;社会力量办学教师618人,其中民办幼儿教师588人,民办职业高中教师30人。县管公办专任教师3259人,其中:小学1498人,初中1474人,高中462人。

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初中学龄入学率99.8%,辍学率2.69%。小学招生7016人,初中招生6212人,普通高中招生2836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完成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农家书屋建设,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3652场次,举办了首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对县内广播节目3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3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38.52%。全县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节目61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6190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78.62%;县城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有序推进,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9万户,增加0.1万户。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有医疗机构64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45个,卫生所10个,床位1400张,从业人员16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88人,有村卫生室45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11人。县人民医院门急症大楼主体完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进展顺利,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调整完善新农合补偿政策。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初步确立,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3%,住院补偿率达70.3%。免费疫苗接种率97.3%,孕产妇死亡73.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1%。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省二类县行列。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主要资源: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70条,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7.58亿立方米,淡水总面积3.63千公顷,水力资源蕴藏量36.98万千瓦;林木积蓄量为505.45万立方米;煤理论蕴藏量为330.5万吨,磷矿为7683.6万吨,铁矿为1176.2万吨,钒矿为2.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65.99%。

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新建农村沼气池708口、节柴灶1545个,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3.85%,全年造林0.47万亩,绿化2190亩,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3.7万亩,复植被2.9万亩,大国土资源执法力度,查处违法用地4104宗,封炸毁非法小煤窑13处,闭非法采石场55家。

乡镇整脏治乱绿化行动全面推进,硬化乡镇道路15公里,整修街道1.8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11盏,设置果皮箱3250个,修建简易垃圾场30个,清运垃圾30万吨,清理河道5300米,绿化2190亩。

2011年年降水量1058.4毫米,日最高降水量128.9毫米,任意24小时最高降水量128.9毫米,年平均气温16.6摄氏度,最高气温39.8摄氏度,最低气温-3.摄氏度。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严厉打击涉及“黑恶”势力及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打掉黑恶团伙6个,人民法院全年受理各类案件1387件,审结1258件,共立刑事案件1104起、破案702起,刑事拘留195人,逮捕230人,判处刑事被告人269名。检察院受理侦查机关提请审查批捕案201件347人,批捕156件256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225件311人,起诉197件270人。群众安全感指数不断上升,较上年排名上升44位。全省民意调查测评综合排名由101位上升到74位。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安全生产死亡人数为64起和24人,分别下降25.6%和14.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64,较上年同期下降29.7%,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安全事故死亡率为4.8、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0、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47.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县总户数13.7万户,总人口53.37万人,其中男27.67万人,女25.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3.07万人,少数民族48.09万人,少数民族中土家族43.01万人,苗族4.75万人。当年出生6286人,当年死亡3118人。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1522元,增长10.45%,其中工资性收入7420元,下降0.8%、经营性收入1705元,增长39.4%,转移性收入2145元,增长37%,财产性收入251元,增长5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1元,比上年增加1359元,增长14.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07元,增长15.8%。

全县城镇化率为30.8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就业劳动力30.93万人,增加0.28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34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48人,新增转移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4万人,劳务输出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巩固新农保,启动新城保,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征缴养老保险费6263万元,发放农村居民养老金5150万元,城镇居民养老金33万元,城镇低保2929万元,农村低保2395万元。完成国有林场危旧161户、农村危房改造1478户,新建廉租房536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020户,新增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12400人,发放养老金及相关待遇1.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