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20.23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7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6.36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3.8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89亿元,人寿险赔付(给付、退保)支出1.99亿元。 八、教育、科技 2011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研究生教育招生82人,在学研究生177人,毕业生34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收学生5821人,在校生20816人,毕业生4744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6所,招收学生12309人,在校学生2.7万人,毕业生11556人。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19所,高中招生2.7万人,在校生7.3万人,毕业生2.2人;初中招生4.3万人,在校生13.7万人,毕业生4.8人。普通小学学校876所,招生3.4万人,在校学生22.7万人,毕业生4.4人。全年专利申请量637件,其中发明专利167件、实用新型282件、外观设计188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末,全市拥有剧场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671.5千册;广播及电视发射台12座,拥有发射机36部,电视人口覆盖率98.4%,广播人口覆盖率98%。 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39个(不含村卫生室),床位数1.46万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6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84人,注册护士5145人,药师(士)1151人,技师(士)902人。年末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69%,比上年提高4.39个百分点。 年末政府命名群众体育场地面积合计26.50万平方米,其中县区全民健身基地面积8.10万平方米。全年新建体育场地165个(块),其中农村健身场138个(块),城镇健身场27个(块),新建场地总面积17.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44万元。全市共有体育俱乐局15家,体育社团组织21个。 十、城建、环保 2011年,全市市政工程建设投资29.72亿元。新建和改造城镇道路103.46公里,新建广场7个,公共绿地43.41公顷。中心城市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08亿元,16条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完成。10个重点镇建设共开工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73亿元。 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2010年下降2.0%、3.3%、2.0%,氮氧化物排放量增长12.7%。 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344天,优良率达到94.2%。除略阳县外,其他县城区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境内汉江干流5个监控断面年均值符合水域功能区划标准。重点监控湖库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水质标准,1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局合格。 市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区,略阳县环境声环境质量为“差”,市中心城区和勉县城区声环境质量为“一般”,其他县城区均保持“好”和“较好”水平。 十一、人口、民生和社保 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382.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1.52万人。常住人口341.51万人,出生率为9.48‰,死亡率为7.04‰,自然增长率为2.44‰。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873人,“4050”等困难人员再就业4985人。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亿元。全市劳务输出83.6万人,劳务输出培训14万人,劳务输出创收88.9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9元,增长17.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10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283元,增长2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92元,增长21.9%,。 年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3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15万人,城镇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1万人、21.8万人、23.9万人和17.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9万人。 年末城市居民低保人数7.7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53亿元,农村居民低保人数22.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98亿元。全市优抚补助2.68万人,发放抚恤金1.43亿元。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8家,床位4817张,年末在院人数3251人。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120.3万元。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重点项目投资数据来自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贸易数据来自西安海关;旅游业数据来自市文物旅游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自市邮政局;电信数据来自市电信局;财政税收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汉中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市保险协会;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专利申请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文化事业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局;卫生事业数据来自市卫生局;体育事业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市政建设数据来自市城建规划局;环境保护数据来自市环境保护局;户籍人口、非农人口和民用汽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就业、社保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低保和救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