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白城市统计局 2011年3月15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三化”,大力实施“三动”、“环境立市、兴工立市、创造富市”战略,构建“五大基地”,强化“六大建设”,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国民经济强劲增长、民生得到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70.3亿元,增长27.0%;第三产业增加值183.3亿元,增长9.3%。按年平均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27366元,比上年增长25.8%。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9:45.6:35.5调整为18.2:48.8:33.0。2011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9%,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1.2%。 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6亿元,增长36.4%。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8亿元;公共安全支出5.2亿元;教育支出17.9亿元;科学技术支出0.5亿元;文化体育及传媒支出1.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0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0.9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8.6亿元;交通运输支出3.9亿元。 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0。其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1%;食品类价格上涨12.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衣着类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下降了1.7%、2.8%、2.6%。 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5.7%;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26.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低于省定目标0.7个百分点;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1000个;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3个,完成年计划的101%;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10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0万人次,完成年计划的102%。异地转移就业28.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1%。 农业 2011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产值110.9亿元,同比增长34.4%;畜牧业产值54.6亿元,同比下降1.8%;渔业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20.1%;林业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28.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9亿元,同比增长95.9%。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28.9万吨,同比增长12.4%,其中:玉米产量192.8万吨,同比增长9.2%;水稻产量74.7万吨。同比增长4.0%。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5.7万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8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40.6万公顷。畜牧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肉类总产量9.8万吨,同比增长12.0%;禽蛋产量5.1万吨,同比增长6.5%;牛奶产量14.4万吨,同比增长6.5%。 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68户,同比增长5.0%,加工产品共有17系列715个品种。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140万吨,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实现利税15.6亿元。投入园区建设资金11亿元,新建农业科技园区35个、扩建农业科技园区56个,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到177个。庭院经济发展农户达到22.8万户,占庭院经济发展农户总数的70%。庭院经济总收入52012万元,户均收入达2279元。2011年是“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的第二年,全市96个省级示范村继续以泥草房改造、村屯道路硬化、环境卫生整治、村屯绿化美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内容,围绕上述重点建设内容进行项目规则和申报,共完成重点项目425个,总投资25214万元,争取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67万元。 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40个,有机食品92个,无公害农产品186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417.5万亩。 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市全口径工业完成增加值24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09.6,比上年提升38.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8.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75.7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9%,其中重工业为97.7%,轻工业为99.9%。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和股份制企业分别为100.4%、100.9%和98.3%。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236户,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户数的82.8%,比上年末减少49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5%,增幅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6亿元,比上年增长63.1%。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7%。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7.9亿元,同比增长31.6%。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8.4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80.0亿元;第三产投资完成59.5亿元。 全市亿元以上项目个数为56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投资196.1亿元,同比增长93.4%;县域投资完成259.6亿元,同比增长50.9%;能源投资完成103.8亿元,同比增长58.3%;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33.0亿元,同比增长48.0%。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7.1%;零售业零售额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住宿业零售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27.1%;餐饮业零售额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划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7.9亿元,增长16.8%,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151.5亿元,增长16.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3亿元,增长19.1%。 对外经济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1884万美元,同比增长46.0%。其中,进口2028万美元,同比增长11.9%;出口9856万美元,同比增长55.8%。 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755项,实际到位域外资金460亿元,同比增长33.3%。实际利用外资额8741万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直接利用外资3459万美元,同比下降37.1%;间接利用外资5282万美元,同比增长134.9%。 交通、邮政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3.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634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402公里;省道841公里;县道733公里;乡道3684公里;专用公路33公里;村道3941公里。2011年全市公路专业养护里程9319公里。其中:干线公路养护里程1243公里;农村公路养护里程8076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2048万吨,货运周转量96767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1357万人,客运周转量180099万人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