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主线,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全市经济总体呈现高位快速增长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4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794.18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72.36亿元,增长14.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1:46.6:39.3调整为13.2:47.0:39.8。人均GDP35181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4%,其中食品类上涨11.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6.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2%,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3.3%,衣着类下降2.7%。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9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789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6%,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8万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7万人。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53.42万吨,比上年增加7.68万吨,增长1.72%。其中夏粮170.8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282.54万吨,增长2.76%。全年粮食面积974.91万亩,比上年增加5.34万亩;棉花面积0.69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油料面积55.94万亩,比上年减少2.78万亩;蔬菜面积130.67万亩,比上年增加6.36万亩。全年造林面积3.58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30.83万吨,比上年增长8.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0.95万吨,增长10.67%;禽肉产量9.82万吨,增长4.42%。禽蛋总产量13.19万吨,比上年增长5.43%。牛奶总产量3.38万吨,比上年增长7.24%。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4.39万吨,比上年下降3.5%。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1.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95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5.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4%。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0.7亿元,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南水北调金宝航道、新建金湖站、洪泽湖抬高蓄水位、里下河水源调整等水利工程。推进里运河防洪控制、古黄河水利枢纽、大运河城区段道路以及白马湖环湖大道等“三闸三路”工程和白马湖退圩(围)还湖工程。完成县乡河道疏浚1228公里,实施1658个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兴建小沟以上建筑物6376座、防渗渠道429公里;改造农桥628座。封填61眼地下水井,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通过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获得“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424万元,人力35万人次,抗旱机组1994台套,移动设备3万台套,累计引水6.2亿方,全面战胜60年来最大气象干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6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97.73亿元,增长8.1%;集体工业增加值3.11亿元,增长4.3%;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32.83亿元,增长15.4%;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51.25亿元,增长25.0%。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0.89亿元,增长10.3%。全年工业用电92.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7%。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5户。 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655.48亿元,增长19.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9.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城镇投资687.39亿元,增长25.4%;农村投资46.72亿元,增长17.4%;房地产开发投资275.87亿元,增长16.0%。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527.07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完成规模以上民间投资7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占全市规模以上投资77.3%。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38个(不含房地产),比上年增长31.0%,其中新开工项目170个,比上年增长51.8%。亿元以上施工项目完成投资466.80亿元,比上年增长43.0%。 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9.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9.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36.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3%;商品房屋销售额24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1.21亿元,增长17.8%,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92.36亿元,增长1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64亿元,增长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488.47亿元,增长17.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9.37亿元,增长24%。其中,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74亿元,增长26.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3.64亿元,增长23.7%。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食品类增长30.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8.2%;家具类增长55.3%;金银珠宝类增长53.1%;汽车类增长33.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2.4%。 全市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23家,实现成交额124.86亿元,年末营业面积达82.47万平方米。 六、开放型经济 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进口总额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组织全市219家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签约成交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17个,协议外资28亿美元,实际到账1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9%、38%和54.1%。新批超3000万美元项目33个,比上年净增11个;工业到账外资12.19亿美元,占全部到账外资的75.7%,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新批台资项目109个,比上年增长36.3%,到账台资9.14亿美元,增长67.7%。富士康、旺旺等一批台资项目增资扩股并建成投产,台玻、国宝等超10亿美元高新技术台资项目快速建设,新引进台啤、敏实等一批投资超1亿美元、5亿美元台资重大项目。完成外经营业额2.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成功举办第六届台商论坛、淮扬菜美食文化国际旅游节、海外江苏之友淮安行和首届国际友城大会。连续四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11340万人次、周转量737233万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8%和19%;货运总量11185万吨、周转量1879477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0%和22%;集装箱吞吐量5.2万标箱,增长48%;港口货物吞吐量5029万吨,增长15%。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12461公里,比上年增加6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80公里。全市在建干线公路达到9条237公里,建成通车一级公路超过18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387公里。淮金公路、省道327、326、235等一批影响重大的干线公路项目建成通车,盐河航道、金马高速、205国道西绕城段项目平稳推进,宿淮铁路淮安段铺轨全部完成,汽车客运北站投入运营。拥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基地11家;国内外近40家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或分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