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路桥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5-04 台州市路桥区统计局

全区共有星级饭店5家,客房718间,床位数1118个,旅行社12家。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2011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4.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进口总额16.61亿美元,增长25.0%,出口总额18.04亿美元,增长21.8%。在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出口1.65亿美元,下降27.1%;生产企业出口14.76亿美元,增长35.1%;外贸企业出口1.64亿美元,增长0.5%。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资301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6%。

八、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5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28.81亿元,增长27.7%,其中税收收入27.12亿元,增长2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21.18亿元,增长18.5%。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回落。201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91.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增速比去年回落10.4个百分点,当年新增存款49.0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351.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91.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6%,增速比去年回落3.1个百分点,当年新增贷款80.00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2011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占GDP比重1.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行业企业达到11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8.7亿元,占规模上工业总产值21.9%。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一般预算拨款6979万元,增长19.2%。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个、技术创新基金补助项目2个,新增省技术改造“双千工程”计划项目5个。“质量强区”建设扎实推进,精益管理模式加快推广,5家企业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新增省名牌产品9个。新增专利授权量12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7件,比上年增长176.0%,创我区历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新高。

教育事业保持稳定。全区现有幼儿园153所,在园幼儿27671人,比上年增加2115人;普通小学43所,在校生45404人,比上年增加1888人;初中21所,在校生16399人,比上年减少1089人,高中5所,在校生7905人,比上年增加468人。2011年高考上线人数1984人,其中文理科重点线人数达237人,比上年增加39人。

教育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大。4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区中心幼儿园、金清镇中心小学等项目进场施工,4所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改造完成。

全年教育经费预算54001万元,比上年增长14.4%。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三下乡”送演出135场、电影2600场、图书1.1万册,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率100%,数字电视整转率99%。完成灵山遗址抢救性发掘工作,新增省级文保单位1处。

成功举办区首届农民运动会、第四届老年运动会、“越剧进校园”等文体活动,创建省体育强镇1个、省小康体育村36个。

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推进。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办镇(街道)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全面实行零差率销售。市恩泽医疗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区二院新院区建成投用。第九轮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430元,覆盖率为97.1%。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1家,床位152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554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1044人,注册护士921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73人,全区拥有卫生防疫人员35人。

十一、能源消耗、环境保护

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用电量23.8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3%。第一产业0.23亿千瓦时,增长14.6%;第二产业16.62亿千瓦时,增长8.6%,其中,工业16.29亿千瓦时,增长8.3%;第三产业2.80亿千瓦时,增长13.3%;居民生活4.22亿千瓦时,增长9.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0.38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5.6%。万元GDP综合能耗0.36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9%。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开展对重金属污染、小冶炼、场外拆解、露天焚烧等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共取缔各类非法场外拆解1841个,关停污染企业383家。路桥滨海污水处理等工程进展顺利,新建截污管线23公里,完成八个小区、三百多家单位的排污纳管改造。全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有35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7.5%。完成96个村的供水管网改造,城乡供水实现“同网、同质、同价”。

新农村建设推进有力。开展了“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建设活动,创建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个。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平稳增长。2011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45834人,其中男性人口224386人,女性人口221448人,男女性别比为101.3:100。全年共出生4765人,死亡2589人,人口出生率为10.7‰,比上年下降1.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8‰,与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比上年下降0.9个千分点。

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100%,完成农民素质培训2975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012个,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再就业3016人。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1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7291人,新增2290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6931人,新增9306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8569人,新增16529人;工伤参保职工达215875人,新增17027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8394人,新增27000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区拥有福利院10个,床位1326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510人,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156人。全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375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00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106元,增长14.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由上年的2.35缩小到2.3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4%,基尼系数为0.32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5%,基尼系数为0.3023。年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48.02平方米和52.9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分别拥有生活用汽车61辆和41辆。全年城镇以上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9278元,增长4.4%。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