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句容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5-04 镇江市句容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38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29亿元。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44亿元,同比增长25.7%;电信业务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20.3%。年末拥有邮政局(所)28处;拥有本地电话用户16.57万户,住宅电话用户14.04万户。电信消费明显增加,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16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6.59万户,分别增长15.2%、20.5%。

旅游业特色彰显。句容成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茅山风景区入选“中国旅游百强景区”,茅山湖获批“省级休闲度假集聚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1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5%。旅游业务总收入118亿元,增长18%。九龙山庄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园区”称号,天王镇戴庄村创成“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实现新跨越。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0亿元,比上年增长31.53%。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增长40.61%,分别高于全省、苏南平均14.4和18.2个百分点,在苏南14个县(市)中排名第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6.91亿元,增长39.52%,税收占比达82.51%。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社会保障和有关民生的财政转移支付明显增加。全年财政总支出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8%,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3亿元,增长27.84%。全市社保、教育、卫生等各类民生支出20.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66.4%。提高社会保障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10%,连续7年提高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人均提高到300元;新农合(居民)和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220元和25元;对全市13838名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323万元。

金融市场高位稳健运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9.47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年初增加48.13亿元,增长21.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6.69亿元,比年初增加22.35亿元,增长17.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9.47亿元,比年初增加34.36亿元,增长25.4%。

保险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83亿元,比上年增长4.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卓有成效。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跻身“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市”,创成“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市”。实施镇江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火炬”、“星火”项目7项、省级项目14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6.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9家,今太科技创业园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全年专利申请量达3079件,是上年的2.5倍,超过前五年总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8.2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31.4%,提高5.2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6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市学校总数51所,招生1.23万人,在校生5.11万人,毕业生1.4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万人。入选全省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顺利通过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句容中专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下蜀中心小学整体扩建、天王中心小学异地迁建等工程有序推进。围绕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研究制订了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全市79%幼儿进入省优质幼儿园就读。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年末拥有文化馆(站)11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2个,图书馆1个,体育场馆41个,各种娱乐设施82个。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全面展开。成功举办第46届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第7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乒乓球预赛、全国首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等重大活动。

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76个,卫生人员2499人,医院床位数1367张。在镇江率先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开工建设国家标准疾控中心,完成郭庄中心卫生院和黄梅卫生院改造工程,建成1个省示范乡镇卫生院、4个省标准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农村改厕1.4万户,33个村通过省卫生村考核。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工。新改建市区公交站台106座。学府路农贸市场、香江丽景礼宾府综合市场加快建设。世茂五星级酒店基本建成;碧桂园凤凰城体量大、速度快,一二期房产销售完毕,五星级酒店即将开业。城市综合体地块拆迁顺利完成。

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生态市创建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创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5个,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40个、合格村92个、省市级生态村74个,农村环境卫生在镇江市名列前茅。完成城北垃圾填埋场扩建。铺设区域供水支管网642公里、入户管网7000多公里,有力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铺设农村污水管网59公里,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启动“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除险加固中小水库34座,疏浚县乡河道28.5公里。万元GDP能耗下降3.7%,获得“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年度任务。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年末常住人口61.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2万人;户籍总人口58.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3万人;人口出生率7.35‰,人口死亡率6.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1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4元,比上年增加3553元,增长15.6%,家庭人均总支出为18535元,比上年增加1400元,增长8.2%,人均消费支出为15014元,比上年增加1695元,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92元,比上年增加1767元,同比增长17.8%,为历史最高增幅。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855元,比上年增加919元,同比增长13.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1.23平方米。

社保体系更趋完善。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242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2.7%。在“应保尽保”基础上,“新农保”筹资标准提高到每年29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380元和300元。启动被征地农民保障试点。新增300套经济适用房、700套公租房;实施3家国有场圃危旧房改造,职工受益37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