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慈城古县城部分建成并对外开放;都市农业园区理顺了管理体制,成立了园区管委会;保国寺荣膺国家AAA级旅游区称号。旅游星级饭店发展到6家,客房平均出租率高达72.9%;成立了第一家旅行社。全年接待旅客10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6亿元。 六、对外经济与招商引资 开放型经济社会贡献率增强,全区外贸出口依存度达49%,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提前4年实现区两代会提出的40%以上的目标。突破性地引进了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落户。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2家, 对外贸易迅猛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23.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33;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26153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2.345万美元,同比增长105.33%。全区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63家。全年新批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48家,新批贸易性公司38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2144万美元,同比增长52.85%,比重达到10.54%。机电产品出口10459万美元,同比增长85.01%,占比重全区出口比重51.41%,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仍为我区出口的主导产品。 利用外资数量迅速增长,2003年,引进外资项目52个,其中工业项目有36个。合同外资8345万美元,实到外资381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6.11%、40.76%。外资引进的质量同步提升,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占合同外资总量的33%;总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合同外资占总量的61%。 内资项目招商充分利用浙江经济贸易洽谈会、消博会、上海推介会等多个载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取得了在总量、规模、质量上全面突破。全年引进项目519个,注册资金7亿元,同比增长31.52%完成年初预定目标173%。 七、科技和教育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大力营造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相继出台了《江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江北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实施细则》等多项科技政策;全年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增长89.32%。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显着,全年获得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新产品鉴定1项,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项,工业攻关项目2项,农业攻关项目1项、科技合作项目3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项,另有96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专项资金的资助,累计获得科技经费资助300多万元。 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值大幅度增长。累计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苗子企业3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和区级高新技术苗子企业7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完善,累计建成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区级研究所3家,各类民办研究所2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2。09亿,比上年增长59.15%,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1%。加强科技合作,先后与中科院、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宁波大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大力构建网上技术市场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引进积极开展,宁波市经贸人才市场(江北区人才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500余人,全区累计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00余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461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快,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优势凸显。2003年,全区共有中小学28所,公立幼儿园6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4所,区、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5所,社会力量幼托机构28家。全区教职工总数1296人,中小学生19076人。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137%,全区初中、小学入学率和毕业率都达到100%,高中升学率达到96.31%。2003年,教育拨款比上年增加36.6%,达到8453万元,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成为浙江省教育强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新建江北实验小学等3所小学即将交付使用,扩建2所小学、新建3所幼儿园,项目总投资超过1个亿。4所学校(幼儿园)新成为省示范性学校,总数达到10所,6所学校成为市现代化达纲学校。 特色教育成为江北区教育的一大亮色,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接待各类学生7万余人参加实践,7项教育科研课题在省、市立项,5项课题获市优秀成果奖,江北实验小学获得省科研百强学校称号。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兴旺。2003年,成功举办了“新江北·激情外滩系列文化活动”,先后开展了广场文艺活动、全市外文歌曲大奖赛、外滩论坛--中国外滩文化研讨会和外滩历史遗存有奖征集等活动。 宣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创办了江北自己的报纸--《新江北》,累计出刊35期,5万余份,对唱响主旋律,服务全区中心工作,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良好形象取得积极的效果。 体育成果卓着,体育队伍蓬勃发展。全区全年举办体育活动25次,参加人数近2万人;累计拥有体育健身路径55条,锻炼点80余处,新建学校室内运动馆3个,游泳池1个,250米以上塑胶跑道3处;拥有体育指导员队伍109人,各类体育队伍32支。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着提高,累计拥有各类医疗机构125家,村卫生室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家,区属医疗机构拥有病床474张,卫生技术人员752人。 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区光明眼病医院中外合资经营、姚江医院被民营企业甬江集团全资收购,对吸纳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参与医疗卫生建设共同办好我区的医疗事业进行了有益尝试。 非典防治取得了全面胜利,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积极探索城市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加强“除四害”、健康教育和“五小单位”管理;在农村结合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改水改而为重点,对89个村实施了自来水改造,应改率达到100%,直接受益家庭达3万余户;清除露天粪缸12765只,新建造三格式卫生公而336座,新建造三格式化粪池491座,累计无害化处理达87.2%。 九、交通、城市建设与管理 2003年,我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展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显着增强,城乡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城市建设不断推进,配合宁波市政府完成了江北经济适用房建设,日湖公园开工建设进展顺利,外滩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建成,商贸一条街初步形成。加快了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开发和洪塘、庄桥等地的小城镇建设。启动了慈城新联小区、上岙中心村等多个村民安置小区的前期建设。生态环境卫生建设不断改进,积极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一批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目的公共设施建设相继落成,新增绿地200多公顷,绿化率达到31.21%,人均公共绿地10.14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