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金台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宝鸡市金台区统计局 (2012年2月) 2011年,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心城区,跻身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富民,科教兴区,环境立区”的战略,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开门红。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GDP)20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7.41%,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0%。第二产业中:规上工业10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3%;规下工业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建筑业23.15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6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区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65.7:33.3。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51771元,按当时汇率(6.32元/美元)折算为8192美元。 一、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农业产值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6﹪;林业产值0.0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7﹪;畜牧业产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72﹪;渔业产值0.0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7﹪;服务业产值0.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02%。粮食连续八年获丰收。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6052亩,比上年增长2.9%。全年粮食总产量50665吨,比上年增长8.32%。其中:夏粮39198吨,较上年增长2.47%;秋粮11467吨,较上年增长20.46%。夏粮平均每亩单产280.9公斤,同比增长3.16%;秋粮平均每亩单产246.4公斤,同比增长13.9%。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年大牲畜出栏3243头,同比增长0.15%;生猪出栏28402头,同比增长8.98%;山羊出栏9517头,同比下降1.19%;家禽出栏13.48万只,同比增长23.9%;肉类总产量3161吨,同比增长4.15%;奶类产量8450吨,同比增长16.14%;禽蛋产量728吨,同比下降22.31%;大牲畜存栏8919头,生猪存栏23510头;山羊存栏11401只,家禽存栏12.89万只。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区2.65万农户获得农资综合补贴848.7万元;196户农户获农具购置补贴资金167万元;全区兑现小麦良种补贴13.65万亩,玉米良种补贴3.28万亩,地膜玉米补贴0.98万亩,补贴资金总额168万元。春季下拨小麦弱苗转化、灌溉、增肥与化除补贴8.93万亩89.3万元,发放农业受灾补助20万元。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的高速发展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全区工业增加值1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02.2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81亿元,同比增长19.3%。区属工业增势迅猛。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99亿元,同比增长59.01%。实现销售产值256.19亿元,产销率为90%。区属工业中以建材、机械为主导的重工业总产值27.99亿元,占区属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3.33%;轻工业总产值为2.00亿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7的%。从行业看,建材、机械等行业增速较快。东岭工贸集团公司、宝鸡智光高低压电器设备厂、陕西新蓝星保温工程公司、嘉利来建材装饰公司工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29.1%、394.8%、340.8%、259.9%。 全区建筑业增加值23.15亿元,同比增长15.8%。 三、商贸旅游 认真贯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的发展方略,第三产业活力日益增强。“四景一区”建设初具规模,国艺家居建材城、恒源国际酒店等商贸工程建成投用,一大批高标准市场改造提升,第五大道成为街区新亮点,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费品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批发业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零售业52.3亿元,同比增长26.0%;住宿餐饮业4.96亿元,同比增长4.96%。环境优化,旅游业日渐升温。金台观道教文化景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六川河生态示范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显着提升,西府天地民俗旅游区具备了较高的规模和品味,代家湾生态公园建成开放,各项配套服务全面升级。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5.5万人,同比增长11%;完成旅游业综合收入17.37亿元,同比增长11%。 四、项目建设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51亿元,同比增长36.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6.06亿元,农户投资0.45亿元,跨市区投资4亿元。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8个,比上年增加18个;投资额亿元以上的项目27个,比上年增加7个。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50.82亿元,占全区投资额的52.65%。房地产领域开发投资盛况空前。2011年底纳入统计的房地产企业18户,比上年增加7户;房地产施工项目20个,比上年增加9个。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675260平方米,同比增长26.8%;完成投资18.32亿元,同比增长220.31%,房地产投资增速创历史新高。从投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73亿元,同比增长103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4.30亿元,同比增长24.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9.03亿元,同比增长63.54%。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为1:9:25。基础设施、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完成投资23.9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1.46亿元,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0.90亿元,教育投资4.57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0.85亿元,批发和零售业投资3.02亿元,卫生、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业投资3.1亿元。全年完成城市改造投资23.80亿元。 五、教育、卫生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有小学38所,在校学生25293人,专任教师1409人;初中14所,学生14474人,专任教师937人;高中10所,在校学生10608人,专任教师726人;职业中学10所,学生14530人,专任教师624人;全区共有幼儿园27所,在园幼儿8139人,专任教师462人,保育员183人。我区荣获“省级教育强区”的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卫生: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有综合医院6个,中医医院2个,专科医院2个,疗养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卫生院6个,妇幼保健院1个,口腔医院1个,康复医院1个,诊所122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771床。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17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09332人,参合率98.35%。农村孕产妇全部实行免费分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