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6-05 白山市统计局

六、贸易和旅游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3.18亿元,增长17.2%;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96亿元,增长18.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高于城镇0.9个百分点。

在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中,粮油类增长25.7%;金银珠宝类增长21.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0.1%;服装类增长17.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4.4%;汽车类增长41.0%;化妆品类增长16.2%;中西药品类增长12.7%;书报杂志类下降3.9%;石油及其制品类增长28.2%;日用品类增长31.1%;肉禽蛋类增长49.5%;家具类增长25.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2.2%;通讯器材类增长29.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9.6%。

外贸出口形势好转。2011年全市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76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出口20238万美元,增长7.2%;进口7374万美元,增长64.3%。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411.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29.0%。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4万人次,旅游收入126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和25.6%。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4.55亿元,比年初增加60.87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4.72亿元,比年初增加34.14亿元。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86.48亿元,比年初增加34.16亿元;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3.34亿元,比年初增加4.24亿元。

保险业务健康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4家,保险行业当年实现保费收入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2.44亿元,增长56.8%;人身保险费收入8.07亿元,下降7.1%。当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总额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人身险给付金额1.02亿元,增长52.2%。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成绩显着。2011年,全市国内专利申请量120件,授权量7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6件,与上年持平,授权量17件,是去年的2倍。有8户企业共17项专利获吉林省专利发展资金补贴11万元,一户企业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资助向国外申请专利专项资金13.2万元。2011年全市列入国家、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9项,获得无偿科技资金2772万元。全年有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3等奖。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市有小学230所,在校学生57489人,专任教师4776人;普通初中92所,在校学生21813人,专任教师5334人;普通高中14所,在校学生34040人,专任教师1473人;中等教育学校21所,在校学生8462人,专任教师802人;幼儿园224所,在校学生18028人,专任教师993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座,博物馆、纪念馆10座。全市60%的乡镇成立了文化站,全部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有效的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活生活。全市有市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19.5万户,有线电视数字转换率达到82%以上,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7.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18%。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53个,其中医院60个,卫生院6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监督所6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医疗床位6768张。全市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644人,注册护士3430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全年共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235次,参与人数达5.7万人次;全市晨晚练指导站达到219个;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59名。当年白山市运动员在全国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上共夺得3枚金牌、3枚银牌和6枚铜牌,金牌数列全国第七名,全年参加全国比赛共夺得3枚金牌、5枚银牌和7枚铜牌,参加省级比赛共夺得15枚金牌、32枚银牌和25枚铜牌。全年销售体育彩票5260.6万元。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市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削减1467吨,氨氮排放量削减90吨,垃圾渗滤液处理(COD)削减量148吨,氨氮削减量17吨,畜禽养殖粪便处理(COD)削减量299吨,氨氮削减量45吨。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削减8467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2831吨。

2011年白山市中心区环境空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要求。全年监测有效天数361天,Ⅱ级以上天数354天,Ⅲ级天数7天。

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严格控制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之内。全市7处水源地各项指标均满足国家饮用水源地三类水体标准的要求,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事业

人口数量保持稳定。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为128.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0.0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31.2%;非农业人口为88.4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8.8%。全年出生人口8485人,出生率为6.6‰,比上年提高个0.1千分点;死亡人口5905人,死亡率为4.6‰,比上年下降1.1个千分点;自然增加人口25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比上年提高1.2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条件又有改善。2011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483元,增长13.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39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34元,增长19.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46元,增长3.3%。从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看,2011年市区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4.7%,全市农村为39.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18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88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

全市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20.4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66万人;离退休人数达到14.61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90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3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5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71万人,同比增长13.8%,其中农民工参保4.22万人,增长20.5%;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90万人,同比增长8.3%。

2011年,全市共筹集城乡低保资金4.03亿元,其中城市低保资金3.57亿元,农村低保资金0.45亿元。城市低保月发放标准达到221元,农村低保年发放标准达到1144元,有效保障了全市174344人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