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2-07-31 常州市戚墅堰区统计局

教育事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刘国钧高职一期、区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东方小学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成功创建。合作办学成效明显,高考本科达线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人均20元,免费服务项目扩大到9大类22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率先实施,药品让利幅度达26.7%。第七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完善三级世代服务体系,创成“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免费婚检率达97%,创成“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分别净增898人、1338人、940人,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农村居民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其中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养老保险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100%,人均筹资标准在全市率先达到355元,住院补偿率达57.7%。

加大困难群众保障帮扶力度,新增享受廉租房政策家庭117户,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家庭114户,公共租赁房26套,连续2年获“省住房保障工作优质服务窗口”称号。发放各类救济救助资金1418万元,五保对象财政集中供养标准由5400元提高到9600元。

【社区建设与治安】

社区建设事业稳步推进。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启动建设,潞城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3个老年人助餐点建成使用,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省3A级验收。

实施和谐安民提升工程,完成440幢住宅楼的安防设施改造提升。加强学校等重点区域安全保卫,巩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创建成果,社会安全指数名列全市第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强化安全生产长效管理,连续8年获得“市安全生产先进区”称号。

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普查顺利开展,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92万人,出生率为5.55‰,自然增长率为0.5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37元,分别增长10.6%、12.9%。

建设安置房20万平方米,拆迁21万平方米。完成站北新村、铁配新村等15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提升工程,建成停车泊位350个。完成戚机厂工房区自来水管网改造,惠及居民7000户。常丰村、光明村创成市级“五化三有”示范村。

【就业】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就业再就业培训2050人,创业培训291人,就业困难再就业322人,城镇新增就业31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1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13人。

【城市建设】

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东大门道路建设三年计划编制完成。城际高铁车站及站前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五一路、青洋高架等主干道路全线贯通,大明路等重点道路完成拆迁,戚月路等3个铁路地道竣工通车。深入推进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开展城市管理百人“找差团”活动,拆除违章建筑6800平方米,实现全市综合考评“保三”目标。完成城际高铁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提升工程,实施东方东路城市化改造、革新河清水工程,新增绿地60公顷。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和环保“找差”活动,关停搬迁5家污染企业。完成戚墅堰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工程,铺设污水管网8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70%。

说明:

1、户籍人口类指标由公安部门提供,常住人口统计数据详见另行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2、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计生局提供;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指标按现行价计算;

4、交通、邮电、金融、证券、保险及资源等行业未分区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