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7-13 宁波市奉化市统计局

奉化市统计局

2012年2月29日

2011年是宏观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经济下行担忧日渐浓重、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经济发展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0.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09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106.35亿元,增长8.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1%,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9%。人均GDP5.38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329美元。

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5.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0.2%,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7.4%。从价格变动结构看,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七升一降”格局。

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1.96亿元,增长2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达89.5%,同比减少4.3个百分点;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保持快速增长,其增幅分别达到20.4%、15.0%和11.1%。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分别比上年增长96.4%、33.0%、22.8%和20.7%。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十大主导农产品总产值达到37.7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9.0%。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6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4%;粮食总产量8.43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量8.05万吨,下降5.4%;肉类总产量2.57万吨,增长15.7%;水产品总产量11.45万吨,下降2.4%。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家,无公害农产品16只,产地面积0.7万亩,绿色食品6只、续报9只,有机食品4只、保持认证3只,宁波农业名牌3只,宁波名牌产品1个,建成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滕头村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38个村建成省、宁波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城乡统筹水平居全省第20位。特色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两区”建设进展顺利。其中:14个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当年完成2个;7个宁波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加快建设,5个精品园已基本完成;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按序推进,2个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成功创建;全面完成10.2万亩粮食功能区建设任务,当年建设完成3.21万亩。优质良种和新型适用技术大力推广,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态、设施、循环农业不断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产值38.8亿元,实现农产品出口17.5亿元,同比增长12.0%和11.5%,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其中,全市59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3.27亿元、销售29.89亿元、出口14.96亿元,同比增长20.9%、22.1%和15.8%。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业部示范加工企业3家。我市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为外向型农业先进县。结合“示范整治”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1%,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1.64%,农村坏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加快推进县江下游段(三期)、亭下灌区节水改造(二期)和横山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启动实施了甬江防洪工程东江、剡江奉化段堤防整治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民生水利建设力度继续加大,继续实施千库保安、强塘固房、农民饮用水、清水河道工程和小农水项目。2011年农民饮用水工程改造镇级水厂一座、联网工程6处、村级水站27座,提升2.67万人的饮用水标准。完成新建、改造农业泵站及田间水利配套工程65处,新增、改善排灌面积11.75万亩。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4.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0.66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10家,比上年增加22家,主营业务收入上亿的企业64家,比上年增加10家。产业培育成效显着,规模以上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四大特色块状经济和临港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2011年实现产值111.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6%。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产值达到8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1.72亿元,同比增长7.5%:利润总额12.35亿元,同比减少23.4%;亏损率9.48%,同比回落1.8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216.35分,同比下降2.15点。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全市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50个,全年完成营业收入3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5.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42.8%;竣工面积180.01万平方米,增长42.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0.82亿元,比上年下降32.3%;第二产业投资29.96亿元,比上年减少3.3%,其中工业投资29.93亿元,减少3.4%;第三产业投资74.43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和增幅呈现出“三二一”的结构相当突出。

房地产调控平稳有序。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55亿元,比上年下降23.9%,其中住宅投资10.59亿元,下降27.0%。商品房施工面积21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0%;商品房销售面积20.62万平方米,增长8.8%。二手房产交易呈下降趋势。全年市区二手房成交1372套,同比减少38.2%,成交面积17.4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0.6%。住房保障工作成效显着。提前完成了住房保障五年规划,做好了廉租住房保障再扩面工作,2011年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91户,配租房源72套。

全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落实统筹城乡规划,全面均衡提升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以全域城市化为目标,规划编制力度不断加大。锦屏、岳林两个城市中心区街道以及浙江船厂区块、阳光海湾、滨海新区、尚桥工业物流区块、方桥港区物流园区、萧王庙泉溪江区块等涉及城市建设、大平台、大项目建设的功能区块均编制了控规。中心城区和重点建设功能区域控规全覆盖;专项规划不断丰富。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路网规划(修编)》编制工作;指导溪口、莼湖、萧王庙、江口开展城镇总体规划和中心区控规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