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思南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7-01 铜仁市思南县统计局

2010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工作主题,按照纵深推进“六个坚定不移”发展战略,着力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方面取得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战胜了干旱的影响,全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36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0900万元,比上年增长7.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483万元,比上年增长2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983万元,比上年增长14.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占整个经济总量的份额达62.5%。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38.39:18.91:42.7变为37.5:20.5:42。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691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农业产值139102万元,增长3.9%;林业产值3859万元,增长123.2%;畜牧业产值81547万元,增长10.7%;渔业产值4172万元,增长37%;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8231万元,增长14.6%。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51235亩,增长2.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0425亩,下降3.82%;烤烟播种面积42000亩,下降13.04%;蔬菜播种面积114976亩,增长7.75%;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51430吨,增长6.3%,其中:稻谷总产量98144吨,增长6.63%;全县实现油菜籽产量15866吨,下降3.84%;茶叶产量1600吨,增长12.21倍;水果产量3800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畜牧业发展很快。全县肉类总产量39977吨,比上年增长3.96%,水产品产量2860吨,比上年增长10.8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显着加快。2010年,我县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度,工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广宇水泥有限公司、南塑包装厂和汉信混凝土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思林电站四台机组全面投产发电。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0598万元,实现增加值5324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909万元,增长58.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656万元,比上年增长19.43%,其中: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9871万元,增长20.8%;完成限额以下投资10785万元,同比下降43.34%。限额以上投资中: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1892万元,增长16.34%;完成更新改造投资920万元,同比下降45.37%;完成房地产投资43380万元,增长55.05%;完成其他投资13679万元,增长58.01%。

以交通、水利、电力、城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及投资工作成效显着。一是交通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9亿元。杭瑞高速和酉剑高速(思南段)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全年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2亿元。三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思林电站完成投资80729万元,2010年电网建设完成投资1.42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709万元,比上年增长19.52%,从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96486万元,增长19.56%,住宿餐饮业完成5223万元,增长18.68%。从销售地域看:城镇实现60892万元,增长19.55%,乡村实现40817万元,增长19.47%。

六、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074.73公里,其中:省道135.98公里,县道245.92公里,乡村道路3667.46公里。专用道路25.37公里。

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383万元,比上年增长14.2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284万元,增长14%,邮政业务总量1099万元,增长1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80万户,互联网用户5913户。

七、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高位增长。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7068万元,比上年增长46.2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165万元,增长40.36%。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3251万元,增长38.75%,非税收收入2914万元,增长48.2%。全年财政总支出159721万元,比上年增长32.32%。在总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845万元,增长29.82%;教育支出41554万元,增长35.1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17万元,增长10.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455万元,增长22.35%;医疗卫生支出15208万元,增长51.14%;农林水事务支出30064万元,增长59.01%;交通运输支出4203万元,增长51.29%。

各项税收完成较好。税收比重普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收入结构不断改善,收入质量持续提高。全年国税部门完成8384万元,增长51.9%;地税部门完成14828万元,增长33.47%。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69944万元,增长34.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1458万元,增长9.5%。

八、教育、文化、卫生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思”战略,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入资金2.3亿元,实施了87所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20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14所农村寄宿制工程。全县有普通中学39所,在校学生54084人;小学286所,在校学生73509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14%,高中阶段入学率达63.7%,

二是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实施了乌江文澜苑“两馆”建设,共有2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3.5万户,99个“农家书屋”和178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2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共发放设备33859套,完成安装32924套,解决了3万余户困难群众收视难问题。全年共接待游客人数93.15万人次,同比增长60%。实现旅游总5.18亿元,同比增长58.3%。

三是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卫生机构36个,卫生院床位数1068张,卫生机构技术人员987人。村级卫生室达标率48.2%,卫生厕所普及率19.48%,婴儿死亡率12.44‰,产妇住院分娩率达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