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屏边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屏边实际,牢牢抓住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信心,砥砺奋进,顺利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5287万元,同比增长12%(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0835万元,同比增长2%;第二产业完成50408万元,同比增长21.5%;第三产业完成54044万元,同比增长11.6%。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8:35:37。 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0597万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3万元,同比增长15.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0873万元,同比增长24.7%。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158858万元和72635万元,分别增长18.43%和21.41%。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41万元,比上年增长49.97%,其中,规模以上投资90038万元,增长16.87%。 2011年实现人均GDP93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人均家庭总支出10796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472元,同比增长17.1%。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402万元,同比增长15.73%;其中农业产值22480万元,增长14.31%;林业产值12039万元,增长19.83%;牧业产值25982万元,增长14.63%;渔业产值2128万元,增长23.72%。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50851万元,增长14.7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0009亩,比上年下降0.01%,其中:稻谷76784亩、包谷108995亩。 三、工业能源 工业实力持续增强。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76281.3万元,同比增长21.07%。其中:轻工业10191.4万元,重工业66089.9万元。全县有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从原先的500万元标准提高到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8家,比上年减少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0028.5万元,比上年增长26.59%;主营业务收入50656.2万元,比上年增长22.37%;利税总额8233万元,增长32.47%,利润总额5587.4万元,增长24.5%。产销率90.73%。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等价热值)为106086.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8%;单位增加值能耗为每万元0.3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4.07%,顺利完成节能目标。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41万元,比上年增长49.97%。其中,规模以上投资90038万元,增长16.87%;规模以下投资60003万元,增长160.76%。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永和步行街、县政法办公区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在建和新开工项目310个,比上年增加169个。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86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593.9万元,增长29.07%;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492.1万元,增长11.14%。 成功举办了中国屏边第二届大围山国际音乐节暨第三届“妃子笑”荔枝节活动,全年接待游客30.09万人次,增长2.32%;实现旅游总收入18022万元,增长21.27%。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共签订各类国内经济合作项目11个,协议引资6932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1825万元。 六、财政和金融业 2011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597万元,同比下降19.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3万元,同比增长15.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0873万元,同比增长24.8%。 实现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8858万元,同比增长18.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131万元,同比增长21.8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72635元,增长21.41%。 七、交通运输 公路建设逐步推进。2011年,全县境内有公路314条1916.4公里,其中,国道1条43公里,省道3条117公里,县道12条263.7公里,乡道64条635.7公里,村道134条798.4公里,专用公路10条58.5公里,我县境内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达93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达121公里。三级公路达238.4公里,占总里程的12.4%,弹石路总里程达204.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0.7%,晴雨通车里程达1125.8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8.7%。6乡1镇已实现3乡1镇通油路,3乡通弹石路,76个村委会全部通公路,并有20个通油路或弹石路,694个自然村已有594个通公路,通路率达85.59%。全年共实施公路改扩建8条76.5公里,桥梁1座。 八、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师队伍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76所。其中:幼儿园8所,小学58所,初级中学7所,高中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共有教学班589个,各类在校学生19324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0312人,普通初中在校生5863人,职业初中在校生12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006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75人。全县幼儿入园率42%,小学毛入学率122.63%,小学净入学率99.20%,初中毛入学率99.42%;高考上线率91.1%,比2010年提升7.34个百分点;非文盲率为99.4%。教育系统在职教师1612人。 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红豆杉、石斛等生物产品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申请专利7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商标战略”全面推进,共申请注册商标35件,成清思林获得省着名商标认证,德龙酒厂、滴水山泉获得州知名商标认证。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成绩喜人,彝族舞蹈《彝山神韵》获第十五届香港世界中老年“金紫荆花奖”音乐、舞蹈、器乐艺术最高奖和金紫荆花组织金奖,《苗岭颂歌》、《七彩晚霞》两台晚会获全州一等奖,舞蹈《七色花》获全省三等奖,参加全省“大家乐”广场舞比赛获得金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正常运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全面铺开。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2个,实有病床254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有序运行,共有119169人参加新农合,全年补偿参合患者217837人次,受益率达182.80%,共补偿资金1506.35万元。完成6个乡卫生院改扩建项目。 九、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民生工程惠及广大百姓。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5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8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447人102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779人,农村劳动力培训586人。办理就业登记320人,失业登记499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