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织金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织金县统计局 (2012年3月) 2011年,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织金县紧密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围绕省委“两加一推”主基调和“三化同进”带动战略,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克服了特大凝冻、特大干旱等一系列艰难险阻,努力解决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础,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步,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开好了局。 一、综合方面 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41975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888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306014万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300073万元,增长13.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5%。全县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6%,GDP只占全省的1.3%。以上数据显示,织金还是一个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地区,三个产业增加值比重结构合理,但增长质量和总量急需进一步提升,加快发展迫在眉睫,在区域竟争和省、市增比进位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推动发展形势时不我待。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106人,比上年增加112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未能有效提供就业岗位,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问题相对突出,就业压力较大,劳务输出及就业培训指导工作需有一些新的突破。加之我县还没有建立健全专业规范的人才市场,作为拥有111万户籍人口的大县,劳动力资源富集,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全年财政总收入162189万元,比上年增加48634万元,同比增长42.8%。其中税收收入88012万元,增加9891万元,同比增长12.66%。我县财政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是煤炭税费支撑,旅游业、第三产业及非资源型工业贸易业贡献及其微弱,全年财政收入横向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本市金沙县财政收入已达到30.17亿元,而其人口总量比我县少41.7万人(注: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金沙县户籍人口为66.9万人,同期我县为108.6万人)。由此可见,2012年我县要实现大项目成功落地建设,推进“三化同进”面临着财政配套压力大的具体实际,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培植财源,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二、农林牧渔业方面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447万元,其中:农业122528万元,林业1699万元,牧业83613万元,渔业3525万元,农业牧渔服务业5082万元。粮食种植面积122261公顷,比上年增加4412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907公顷,减少163公顷;烤烟种植面积2841公顷,减少36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52543吨,比上年减少42515吨,同比下降14.4%。其中:夏粮产量108513吨,同比增长37.8%;秋粮产量144030吨,同比下降33.4%。全年油料产量11502吨,同比增长51.2%。烤烟产量4306吨,同比下降21.7%。烤烟作为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及全县农业重要产业,由于受长期持续干旱影响同比大量减产,一定程度上创伤了烟农的种植积极性,所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灌溉节水技术的推广利用显得急为迫切,同时农业保险工作也应相应跟上。另外,各乡镇在种植结构调整上作了一些探索,如金银化、板兰根、核桃、经果林等在一些乡镇得到大面积推广,但由于推广的时间短,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经济效益还未能充分体现。 全年大牲畜存栏171227头,其中牛109372头,猪268176头,羊25826头。家禽肉类总产量34758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猪肉产量27377吨,增长0.43%;牛肉产量3397吨,下降1.7%;羊肉产量157吨,下降4.8%。生猪年末存栏268176头,下降10.8%;生猪出栏278192头,与上年持平。家禽2112632只,禽蛋产量2149吨,增长5.2%。去年下半年以来,肉价一直居高不下,说明养殖业滞后于市场消费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养殖业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缺乏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撑,一直未能在产业化、规模化上打开突破口,农户散养也有弱化趋势,农牧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培育发展相应养殖企业,加强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工业和建筑业方面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1581万元,比上年增长26.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62亿元,同比增长76.5%,实现销售产值31.54亿元,同比增长72.9%。原煤产量617.11万吨,同比增长10.64%。发电量3742.75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8.59%。自来水生产量34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92%。水泥产量20.1万吨,同比增长97.59%。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4433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5个,全年实现利润64.3万元,同比增长12.8%。 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1542万元,比上年增长81.7%。其中,50万元以上投资886253万元,比上年增长79.4%;50万元以下投资215289万元,比上年增长92.1%。按项目所在地划分:城镇投资435703万元,同比增长35.4%;农村投资665839万元,同比增长134.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2326万元,比上年增长45.29%。按工程用途分:其中,住宅投资29058万元,增长10.13%;办公楼投资2082万元,下降18.5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624万元,增长17.96%,其他投资46562万元,增长95.62%。 房地产开发建设上联政府,下系群众,既是财政税收的一个主要来源,又满足了群众对于住房的刚性需求,社会需求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又串连带动了建筑运输装修商业服务等几十个相关产业,被称为“区域经济的发动机”。2011年全省房地产的平均增幅为57.8%,我县增幅为45.2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我县人口基数大,住房需求旺盛,县城空间过份集聚,旧城拆迁改造难度较大,开发建设成本高昂,缺乏大盘跟进,造成房价畸高,消费物价畸高,人居环境品质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外流购房资金高达数十亿,如此“失血”状况,造成了本地财富未能在本地循环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建设发展。因此,要加快新城建设步伐,用开发建设抑制高房价,扩大就业,拓展城市空间布局,同时各乡镇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预留绿化带和公共设施用地空间,切实实现城镇化带动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