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11亿元,增长18.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9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21亿元。按新的城乡标准划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56.43亿元;乡村实现零售额5.67亿元。152家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7.2亿元。24家汽车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40.33亿元,增长32.6%。年末拥有各类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5个,市场摊位总量4775个,实现商品成交额80.47亿元。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注重实效。以“烟花三月”、“金秋百日”等专题活动为契机,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全区实现协议注册外资1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到账3.7亿美元。充分发挥大项目支撑引领作用。新批项目中协议外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56个,累计协议外资11.38亿美元,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超2000万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7个,累计协议利用外资10.74亿美元。全区到账外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7个,累计到账外资2.71亿美元,平均单体规模超1800万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累计到账外资2.24亿美元。 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实现进出口总额14.38亿美元,增长10.8%,其中实现自营出口12.08亿美元,增长13.9%,充分利用省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产业出口基地和省级玩具出口基地两大平台优势,扩大自主品牌出口出口份额,机电装备和玩具、休闲旅游用品出口额分别占全区总量的30%和20%左右。在全省12家机电类出口基地考核验收中,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出口基地被省商务厅和财政厅评为优秀等次,位列全省第二。新签外经合同额2154万美元,增长20%;完成外经营业额5289万美元,增长18%。 七、交通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全部货物运输量649.13万吨,货物周转量9736.92万吨。年末公路里程达1056.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66.4公里。交通基础设施投入1.44亿元,新(改)建农村通组道路250公里,新增公交站台53个,新开通2条公交线路,全区镇村公交通达率达70%。交通路网进一步优化,开工建设328国道邗江段改线工程;新改建扬天线、润扬路、北环路、姚大线东段等区域道路,农村道路管养实现全覆盖。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4座。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4.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3.8%,比去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182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3项,5家企业项目入围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家企业项目入围科技部中俄国际合作项目。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引进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12项。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专利申请达347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39件,专利授权达149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4件。大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中科院扬州中心新引进北京机电研究所、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同济大学设立了研发分支机构,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引进科技型企业38家,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在苏中地区率先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年末拥有各类学校82所,在校学生7.45万人,原邗江与原维扬毕业生共计1.79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1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以上。 九、文化、体育、卫生和环境保护 文体事业生机勃勃。新建高标准村级文化健身广场57个,创成星级文体中心4家。启动“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健康”文体惠民行动,为镇村两级配赠图书8.86万册、音像制品55种7573盘、报刊19种2253份、报刊架147副、便携式音响137套。先后组织开展了春节民俗文化活动、5·2市民日活动、全民健身体育节等系列活动。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及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100%。先后荣获“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卫生机构280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21张,卫生技术人员1970人,其中执业医师(含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含中医)931人,注册护士596人。完成了各民营卫生院和国有控股卫生院的资产收购工作,20家民营卫生院(含划入广陵的头桥等5家卫生院)有效实物资产评估值8963.52万元。全区22家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和10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基药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有1所公办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标。各卫生院门诊463921人次,出院3083人次,分别上升7.5%和9.2%,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完成血防查螺3536万㎡,灭螺1232万㎡,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在100%。新农合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筹资标准由2010年的160元提高到250元,参合率达100%,全年参保人员报销补偿6800多万元。 节能减排完成调控指标。生态区建设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创成省级生态园区1家、省级生态乡镇1家、国家级生态村1家、省市级生态村16家、省市级绿色社区7家、省市级绿色学校10家,新增清洁生产企业7家。实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目标,万元GDP能耗下降3.57%,完成年度调控目标。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我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年末总户数179752户,户籍人口55.99万人,常驻人口68.5万人。登记出生人口5473人,出生率9.8‰,注销死亡人口3464人,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全年批准再生育1167例,出生政策符合率99.71%。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1087元。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40元,增长14.6%,人均消费性支出15931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6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347部、113台,恩格尔系数为34.7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560元,增长18.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9328元,增长14.31%,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305部、65台,恩格尔系数为3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