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12-11 肇庆市统计局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21亿元,增长7.8%;企业存款余额66.09亿元,增长24.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4.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8.1%。其中短期贷款149.24亿元,下降5.4%;中长期贷款37.91亿元,增长24.3%。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3.13亿元,下降10.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64亿元,下降19.4%;产险保费收入1.49亿元,增长2.2%。全市保险公司赔款余额1.22亿元,增长39.3%。其中寿险赔款5809万元,下降9.8%;产险赔款6425万元,增长2.7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队伍日益壮大。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58家,比上年增加5家;从事科研活动人员达3211人,增加23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20%。全年科技经费支出1.85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实施科技火炬计划项目6项,科技星火计划项目7项,重点新产品计划21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2家发展到29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巩固。全市高等教育学校在校学生9335人;中等专业学校(含师范、技工学校)在校学生2.06万人;普通中学194所,在校学生22.19万人,增长5.2%;农业职业中学17所,在校学生4210人;小学1546所,在校学生41.28万人,减少1.6%。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7%和96.9%,小学、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7.6%和62.7%。

成人教育继续稳步推进。全市成人高校在校学生8822人,全年共招生455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68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25个。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广场全年共演出82场,上演节目865个,参演单位268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达76.64万册。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10个,达标的乡镇文化中心104个。博物(纪念)馆9个,电影、影剧院50间。全年出版图书11.70万册,报纸299.74万册,杂志68.64万册。

全市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2座,有线广播电话台8座,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8座,系统内卫星地面接收站326座。接收有线电视总人口达31.72万人,广播人口覆盖率97.54%,电视人口覆盖率95.91%,分别比上年提高2.14和1.01个百分点。

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0个,床位658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46个,病床位6031张。卫生技术人员11720人,其中医生4490人,护师、护士381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全市乡镇卫生院110个,床位1529张,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3222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2000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重大比赛中有23人(次)获金牌,青少年运动员参加省少年赛95人获得78枚金牌,57人夺得银牌50枚,97人获铜牌80枚。其中赛艇、皮划艇、拳击三项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向上输送了12名动动员,全省排名第四位,我市深入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效果良好,全民健身热潮高涨,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39%,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活动2119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全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市有自然保护区(含森林公园)71个,属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116.2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7个,面积82.20平方公里。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受理污染投诉968宗,处理率99.7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91.28%,建成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主要江河水质按水环境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全市449家工业排污单位按国家考核指标要求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达100%。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0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2.4%。

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82亿元,比上年增长0.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990元,增长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1%。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城乡竣工住宅面积456.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其中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9.01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337.2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24.2%和增长21.4%。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至2000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27.0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2.8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15.3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1.2%、95.9%和4.8%。5.76万离退休人员享受了社会养老待遇。全市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养老保险基金金额2.79亿元,增长24.6%。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5个,床位271张,安置245人。全市有4036户10096人得到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其中城镇有1106户2755人,农村有2930户7341人得到最低生活水平保障。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796个。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援助救济人数达5.2万人,发放救济金485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有关数据因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仍在汇总核实中,人口数据将按国务院统一要求另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