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寿光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达到408万元,比上年增长52.2%。科技市场日趋繁荣。2000年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已达到99家,市、乡两级市场网络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310项,技术贸易额达354万元。另外,全市经重新登记认定,保留的24家民营科研机构也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专利工作进一步加强。今年全市共申报专利102件,实施42件,专利申请量和实施率都有稳步提高。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00年共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5404万元,新增城市自来水供水管道8.9公里,共达到98.5公里,供热管道3.3公里,达到46公里,排水管道5.94公里,达到113.23公里。植树8.3万株,新增公共绿地24万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100%,用气普及率97%,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4.3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7%。城市污水处理厂累计完成投资达2798万元。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环保事业进一步加强,“一控双达标”取得较大进展。2000年全市COD排放量7951.6吨,石油类2.58吨,氰化物0.01吨,二氧化硫16821吨,烟尘7677.1吨,工业粉尘541.4吨,全部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总量指标之内。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至年底,全市已对限期治理的晨鸣热电厂、鲁丽热电厂等10家废气重点污染源全部完成治理,另外对41家废气污染源下达了限期完成治理任务。对32家企业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的排放口进行了规范化整治,实现了对污染物的科学化、定量化管理。环保执法进一步加强。2000年,全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先评价,后建设”,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全市新、扩、改项目18个全部按程序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对所有产生污染影响的建设项目实行了跟踪管理,进一步完善验收标准,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建设质量,杜绝了新污染源产生。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0年全市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有了新的起色。至年底,全市有各类学校870所(包括幼儿园471所),在校学生220237人。其中高中8所,在校生14401人;职业中学8所,在校生7117人;初中57所,在校生98042人;小学324所,在校生65338人;聋哑学校1所,在校生143人。2000年初中招生65105人,入学率为100%,在校生巩固率为100%;小学7~11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100%。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全市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今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1264人,实际录取1154人,再次突破千人大关。卫生事业发展平稳,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共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4处,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8处,乡镇卫生院33处,村级卫生所423处,厂企事业单位卫生所53处,个体医疗点57处。设有固定床位1562张,拥有卫生人员3630人,使全市达到千人均床位1.56张,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2人,其中医生、护理、医技、防疫、妇幼保健及大型医用设置配置均达到和超过山东省到2005年末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农村卫生工作成绩突出。2000年全市巩固与发展了以乡镇为单位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成果,提前7年实现了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保持了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荣誉。医疗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3处二级医院全部达到部颁甲等标准,33处乡镇卫生院中,有19处达到了“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全年门诊人次达160万人次,住院人次4.3万人,诊断符合率、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分别达到了99.5%、94.07%和94%,杜绝了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计划免疫工作继续走在了省市前列。全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和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使霍乱、病毒性肝炎等2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降至134.08/10万以下。进一步提高了计划免疫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年共完成7种生物制品的接种24万人次,接种率达95.98%。新生儿接种率100%。母婴保健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全市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11.29‰和3/万。卫生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抽验药品2562批次,监督检查药品10余万批次,查处无证经营药品点126处,查处药品2520余种,药品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有效地保障了全市人民的生命和医疗卫生环境的安全。 “文化下乡”活动空前活跃。组织了2000年春节文艺会演、大型工艺灯展等一系列活动,演出节目近200个,组织民间文艺表演队伍38支60余队次,参演人员达2000多人次。市电影公司先后同联通公司、商业大厦、化工厂等单位联合下乡放映电影460多场,放映科技片150多场次,观众达10余万人次。市京剧团下乡演出各类文艺节目210多场,观众达30万人次,极大的活跃了城乡文化气氛,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文艺创作有了新的提高。2000年在县以上发表文艺作品2900余件,其中潍坊市级以上发表430余件,省级以上102件,国家级83件。已出版的大部头作品有《风流艳后》、《新世纪文论》等。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着,全市继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积极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对书刊、音像制品、电影、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尤其对“法轮功”出版物采取了统一查缴行动,净化了全市的文化市场,保证了文化市场继续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2000年共举办越野竞走长跑运动会、“优苗杯”排球赛、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等专项比赛16项。参加山东省、潍坊市组织的各种专项比赛10次,全市主动承办了山东省、潍坊市的其中有关部分比赛项目。创办成立的山东寿光永安男蓝,成为全国唯一县级市冠名的职业篮球队。向高一级学校、运动队共输送优秀体育人才50名,其中:国家队2人,北体竞校2人,山东省武术院2人,潍坊市体校33人,潍坊市竞校11人。其中有2人代表中国参加了亚洲田径、划船棉标赛,获金牌1枚,铜牌1枚;有23人次分别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性比赛,获金牌16枚,银牌5枚,铜牌7枚;有33人次代表潍坊市参加了省各类比赛,获金牌9枚、银牌8枚、铜牌6枚;在潍坊市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中,获金牌48枚、银牌52枚、铜牌19枚。 十二、人民生活与人口。2000年末,全市在岗职工52040人,在岗职工年工资总额47782.5万元,同比增长11.8%,在岗职工人均工资8981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33267人,人均工资9752元,同比增长17.8%;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10826人,人均工资6906元,同比增长14.3%;其他所有制单位在岗职工7947人,人均工资8909元,同比减少1.6%。同时,离岗职工人数有所增加,到2000年底达到5612人,比去年同期4023人增长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