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投资440万元采购了先进的制作、播出、广播电视数字设备。投资300多万元为乌兰牧骑新购置了灯光、音响、服装等演出装备,旗乌兰牧骑第一次晋升为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国际驼球、乒乓球邀请赛和全区青少年射箭锦标赛,承办了河套文化研讨会和全区两个文明现场会。有幸参加了中央三台组织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艺活动,在全国东西南北四个队中,我旗代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庆五天乐”文艺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冠军,受到了自治区、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年内又首次在内蒙古电视台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乌拉特后旗春节联欢晚会,这两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旗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投资660万元新建蒙医院并投入使用。投资910万元新建的呼和温都尔综合医院主体工程已完工。旗医院、苏木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所嘎查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服务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合报销比例达到4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居全市之首。汽车流动医院开展巡回医疗服务18次,诊疗3981人次,有效解决了边境牧民看病难问题。大病救助基金为21名重大疾病患者救助60余万元。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成效明显。继续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53‰。 八、国内贸易 2009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购买力稳步提高,消费品市场目趋活跃,商品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批发零售业2.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17亿元。分行业看,县的零售额2.75亿元,县以下零售额1.18亿元。 九、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较低增长。2009年,全旗户籍人口64877人,比2008年增加了564人;其中,非农人口33719人,农业人口31158人。全年出生人口538人,比2008年增加24人;死亡人口169人,比2008年减少了179人。全旗汉族人口47435人,占全旗人口的73.1%,蒙古族人口17160人,占全部人口的26.5%。18岁以下人口9813人,占总人口的15.1%;18至35岁人口20566人,占全部人口的31.7%;35至60岁人口29384人,占全部人口的45.3%。全旗男性人口有33402人,女性人口有31475人,男女比例为51.5:48.5。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完成扩面任务,参保人数达到68399人次。启动农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2850名农牧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不断提高,年内共投入低保资金3308万元,切实保障了9208名城镇居民和6266名农牧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巴音宝力格镇社会福利中心、呼和温都尔镇福利院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政策深入实施,994户4.12万平米的廉租房全面建设,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33.5万元,惠及城市低保无房户1226户3873人。认真落实调资政策,积极筹措资金,为机关行政事业人员兑现了地方津补贴4700多万元,2009年人均增资700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大幅提高,年人均增加养老金1776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着。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就业安置2894人,城镇新增就业1576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61人,其中“4050”人员215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885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146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1867人。采取与高等院校合作委培的形式,送出95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学习培训。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发放小额贷款631万元。积极实施人才储备战略,储备人才80人。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2009年,全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75元,比上年增加1277元,同比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13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82元,增长26.7%。 注:1、公报中各项经济指标数据均为统计年报数据。 2、教育、文化、卫生、保险、金融等均取自部门数据;人口数据取自公安局2009年人口报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