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成功召开“2012年镇江市文化产业招商信息发布暨集中签约仪式”,魅力澳门街、扬中国际影视城、浪尖小镇工业产业设计园等23个项目正式签约,引入社会各类资本169.5亿元。成立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镇江园区,总投资4.7亿元的江苏恒华传媒有限公司的“新型绿色环保书刊商业印刷基地”项目建成投产。 成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年末全市拥有A级景区33家(5A级1家),比上年增加3家;星级饭店55家(五星级1家)、旅行社93家、导游3417人。“三山”景区成功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立“三山”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暨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金山、焦山、北固山以及金山湖等旅游资源。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56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7%,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66.3万人次,增长2.0%。 【卫生、体育】 蝉联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90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574张,其中:医院9526张。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6406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6883人,注册护士6609人。社区卫生服务城市人口覆盖率达100%。 全年基层门诊人均费用82.5元,比上年下降0.8%,基本药物销售金额3.75亿元,下降42.6%,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2.57亿元。全市共划分医疗卫生服务网格671个,网格内“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与245万居民签订健康服务协议。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159.28万人,保险覆盖率达100% 广泛开展“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工程,加快推进全民健身点、特色健身点场地建设以及其他比赛(运动)场馆维修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区(县)、镇(街)、村(居)社区“四级”体育惠民服务体系。全年建成体育公园5个,新增全民健身点40个,打造特色健身点10个,年末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成功承办中国国际男子排球精英赛、全国武术(套路)王中王争霸赛、全国铁人精英赛、海峡两岸象棋友谊赛、全国“肯德基”三人篮球、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省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等19项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其中全国以上体育竞赛11项。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共获金牌37枚,银牌24枚,铜牌32枚。积极打造“红红火火过大年”“全民健身日”“健身大家学”“阳光体育”“千台万人”等系列品牌活动,全年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20余项。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全年市区城建项目开工177项,完成投资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完成金融集聚区、国际会议中心、花鸟公园(市场)、南门夜市搬迁等市重大规划项目的前期规划。岗子下路、百花路、象山路等8条道路建成通车;南徐新城核心区路网基本建成;润江路、天桥路、中山西路改造等道路工程竣工交付。体育会展中心综合馆、会展馆,商务办公A区建设年内完工;商务B区江苏银行大楼主体封顶。加快打造西津渡文化旅游和古渡文化旅游项目,完成云台阁主体建设,北固山复建北固楼、移建多景楼,修缮古甘露寺建筑群。金山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正式供水,完成区域供水管网改造100公里,区域供水覆盖率100%。建设、改造和拓展燃气主管网83公里,新老小区燃气配套发展民用客户2.1万户。全市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17979套、拆迁安置房219万平方米。 通过省城市管理优秀城市创建考核验收。城东垃圾填埋场完成氧化塘覆膜工程和整场雨污分流工程,全年新、改建城市垃圾转运站6座、公厕6座,新建农村公厕264座。推进大港核心区瑞湖、新区南湖、润江路绿化、古运河中段景观、学府路绿化提升和长江路、中山北路绿化改造等项目,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3%,人均公共绿地16.6平方米。 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全部通过生态县(市、区)国家考核。全市36个镇(街道)通过国家生态镇省级考核,占比达87.7%,其中18个获得环保部命名。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2天,优良天数比例达94%。全年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化物、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69千克/万元、2.35千克/万元、0.21千克/万元、2.74千克/万元。 【人口、民生保障、社会管理】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271.4万人,比上年减少0.5万人,其中:男性134.9万人,减少0.5万人;女性136.5万人,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5.5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045元,增长12.8%,其中:工资性收入20522元,增长12.6%;经营性收入3657元,增长13.9%;财产性收入468元,增长12.1%;转移性收入7810元,增长13.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7897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518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工资性收入8776元,增长15.2%;家庭经营性收入4247元,增长10.0%;财产性收入412元,增长16.4%;转移性收入1083元,增长9.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530元,增长15.3%。年末城乡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3辆和13辆、电脑98台和49台,比上年分别增加2辆和3辆、3台和4台;年末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分别达39.1和53平方米。 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78.2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84.3万人,比上年增加3.7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46.5万人,比上年增加2.4万人。全年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59.3万人,保险覆盖率达100%。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增至1617元/月,市区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增到1320元/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调增至480元,全年发放低保补贴(含物价补贴)1.09亿元。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年末全市建成各类社区服务机构912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6个;建成城乡社区服务网格9258个,全面实现了街道(镇)、社区(村)、网格、居(村)民之间5分钟信息互通。全市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73%,比上年分别提高15.5和25.2个百分点。年末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30.7张,比上年增加6.9张。全市福利彩票实现销售收入3.82亿元,比上年增长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