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财政总收入66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地方财政收入达220.00亿元,增长22.1%。全市财政支出398.30亿元,增长26.0%。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52.82亿元,比年初增加408.31亿元,增长22.1%;各项贷款余额1548.08亿元,增加368.69亿元,增长31.3%。 年末全市证券开户数25617户,其中2012年新开户4566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交易量137.69亿元。 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0家,全年保费收入2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财产险收入15.92亿元,增长7.0%;寿险收入8.85亿元,增长21.5%。各类保险公司累计赔付支出9.70亿元,增长28.8%。其中财产赔付支出8.63亿元,增长19.6%;寿险赔付支出1.07亿元,增长340.8%。保险深度0.9%,保险密度705元/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48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217所;职业中学21所;小学549所;幼儿园542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招生177327人,毕业187026人,在校学生数576705人。在校学生中,小学218110人、初中107615人、高中87368人、职中(高职)35718人、特殊教育553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8766人,代课教师597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8%和99.7%。 全年共组织鉴定(评议)、登记科技成果35项,其中科技成果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7项。获“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项;申请专利639件,其中发明专利103件,实用新型专利170件,外观设计专利366件。授权专利144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77件、外观专利44件。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8.25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7.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影剧院13个,文化艺术馆13个,艺术学校1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站226个,博物馆13处,娱乐场所172个,网吧241个。文化“三下乡”活动共下乡送戏185场、送电影68215场。 全市有广播调频台18座,电视转播台1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3%。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65087户,数字电视用户430815户。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93个,已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个,三级乙等综合医院1个,二级综合医院20个。共有妇幼保健机构12个,中医医院15个,专科医院15个。共有病床1576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792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78.39万人,参合率达97.1%。 全年共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210次,其中,市级举办、承办大型体育活动22次。承办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45支代表队280多名顶级水平的选手进行各个级别的比赛,这是我市承办的又一次高规格、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体育赛事。 全年共派出374名运动员参加了省年度比赛,共获得金牌72枚、银牌41枚、铜牌51枚,是我市有史以来参加比赛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省年度比赛。由我市培养选送出去的优秀运动员景瑞雪,在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获得女子自由式摔跤63公斤级比赛银牌,创造了我国这个项目级别奥运会最好成绩。此外,我市运动员杨倩获得残奥会女子乒乓球项目金银牌各一枚,白娟获得残奥会女子50米仰泳项目铜牌,是我市运动健儿在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夺牌最多的一年。 预计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额达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0%,连续6年居全省第二。 十一、水利水保 全年完成水利水保投资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1.40平方公里,新建6条小流域坝系工程;新建、加固、维修淤地坝989座。新修基本农田10.7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86万亩。本年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新增20.75万人,年末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达到228.46万人。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榆林城区二级以上天数335天,比上年增加1天,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50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市各监测断面无劣V类水质,其中无定河米脂断面水质由四类改善为三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42起,比上年下降1.4%。死亡233人,下降6.4%;受伤238人,下降3.4%;直接经济损失6463.07万元,同比上升1.5%。发生一次死亡3-9人较大事故5起,死亡25人。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责任重大事故和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十三、人口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35.69万人,出生率11.39‰,死亡率6.09‰,自然增长率5.30‰。全市城镇化率51.3%。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40元,比上年增加3419元,增长16.5%。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24716元,增加3505元,增长16.5%。其中,工资性收入15118元,增长16.1%;经营性收入2964元,增长19.3%;财产性收入3098元,增长19.3%;转移性收入3535元,增长11.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527元,增长14.8%。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81元,比上年增加1161元,增长17.8%。其中,工资性收入2532元,增长11.8%;家庭经营性收入4058元,增长17.9%;财产性收入419元,增长50.0%;转移性收入672元,增长26.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23元,增长45.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已参加社会保险人数157.06万人。其中参加医疗保险67.27万人;参加养老保险22.2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7.0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3.9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6.56万人。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