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3-21 蚌埠市统计局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687.08万人,比上年增长6.8%,货运发送量135.69万吨,下降24.6%。全年公路旅客发送量15728万人,增长16.4%,公路货运发送量16775万吨,增长19.8%。

年末全市汽车拥有量13.62万辆,比上年增长15.3%,其中个人汽车8.52万辆,增长23.1%。小型、微型载客汽车拥有量8.60万辆,增长23.6%,其中个人小型、微型载客汽车7.10万辆,增长27.0%。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51.43万户,比上年下降22.2%;移动电话用户数192.62万户,比上年增长6.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收入164.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42亿元,增长27.8%。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增长21.1%,营业税增长20.8%,企业所得税增长25.7%。财政支出164.67亿元,增长16.6%。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9.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4.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37.7%,教育支出增长17.4%,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5.9%。全年40项民生工程[5]累计投入41亿元,惠及300多万城乡居民。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975.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9.78亿元,增长16.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31.41亿元,增长17.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31.7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1.05亿元,增长31.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87.69亿元,增长35.6%;中长期贷款余额310.40亿元,增长24.1%,中长期贷款中个人贷款余额151.94亿元,增长19.5%。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财险保费收入9.03亿元,增长18.5%;寿险保费收入16.13亿元,增长19.1%。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已达32家。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7所,其中普通中专10所,职业高中13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普通教育学校1261所,其中,普通中学167所(高中36所,初中131所),小学830所,幼儿园258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工读学校1所。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2675人,在校学生5.87万人,招生学生数1.70万人,毕业生数1.42万人。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1952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1468人,其中,高中3608人,初中7860人。

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5.72万人;普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51.05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37万人(高中在校学生6.09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2.2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2.89万人。

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7%,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02%。

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家,创新型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2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86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6.0%,达515亿元。全市有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含重点)实验室11个。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其中国家级2家。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

全年专利申请量5757件,同比增长35.0%,专利授权量3163件,增长43.0%。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34项,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4件/万人,增长52.0%。全年共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家,新建科技路路通基层服务站点3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花鼓灯歌舞节暨第九届安徽省花鼓灯会;34000平方米的新博物馆开工建设,音乐厅、歌剧院完成前期规划设计;全市5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03个农家书屋全面建成,首次实现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年组织文艺演出120多场;市博物馆免费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市图书馆接待读者32万人次;禹会遗址、汤和墓、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教会建筑旧址、垓下遗址、化明堂严氏墓等7处文物已列入国务院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着提高。全市农民参合率100.2%[6],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床位数40.7床,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39.3人。

承办“安徽省第四届农民篮球大赛”获得圆满成功;举办安徽省第十七届体育舞蹈锦标赛暨体育舞蹈公开赛。在全省常规赛上,获金牌26枚、银牌43枚、铜牌50枚。全年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39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8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41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7.68‰,比上年上升2.20个千分点;死亡率8.07‰,上升3.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9.61‰,下降1.31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367.81万人,比上年增加2.36万人;常住人口318.30万人,比上年增加0.70万人。城镇化率48.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29元,比上年增长13.7%。人均消费支出13467元,增长7.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5.5%,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4.2%,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0.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6.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7]为41.4%,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2平方米。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74元,比上年增长16.0%。农民人均消费支出4065元,增长18.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6.3%,居住支出增长26.8%,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9%,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平方米。

年末全市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9.55万人、21.11万人、43.37万人、22.26万人、22.9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0.8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70.8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100%按时足额发放。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大建设步伐加快。“十大工程”顺利推进,东海大道贯通提升、中环线高新区段建成通车,市民广场、博物馆、档案馆、规划馆、综合客运站等加快建设。大庆路淮河公路桥、城市西出口、解放路南段一期等38个项目竣工交付。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6437套,其中廉租住房2412套,公共租赁住房5722套,经济适用住房8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7503套。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以上天数96.2%,区域噪声平均值小于59.5分贝。重点污染源达标率95%以上。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100%。